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1.3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3.1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要求 | 第13页 |
1.3.2 层状钴系正极材料 | 第13-15页 |
1.3.3 层状镍系正极材料 | 第15页 |
1.3.4 锰系正极材料 | 第15-17页 |
1.3.5 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 | 第17-18页 |
1.3.6 多元复合层状正极材料LiNi_xCo_yMn_2O_2 | 第18-21页 |
1.4 层状正极材料LiNi_xCo_yMn_2O_2的制备方法 | 第21-24页 |
1.4.1 高温固相法 | 第21页 |
1.4.2 溶剂热法 | 第21-22页 |
1.4.3 溶胶凝胶法 | 第22-23页 |
1.4.4 共沉淀法 | 第23页 |
1.4.5 喷雾热分解法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工作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共沉淀法制备Li(Ni_(1/3)Co_(1/3)Mn_(1/3))O_2 | 第25-51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的制备 | 第26-29页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6-27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27-29页 |
2.2.2.1 NaOH溶液(2mol/L)配制与标定 | 第27页 |
2.2.2.2 氨水的配制 | 第27页 |
2.2.2.3 镍钴锰混合硫酸盐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2.2.4 共沉淀反应制备(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 | 第27-29页 |
2.3 (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的表征 | 第29-40页 |
2.3.1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3.2 (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的XRD表征 | 第29-30页 |
2.3.3 (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的XPS表征 | 第30-32页 |
2.3.4 (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的SEM表征 | 第32-40页 |
2.3.4.1 陈化时间对(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形貌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4.2 进料速率对(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形貌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4.3 pH值对(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形貌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4.4 氨水浓度对(Ni_(1/3)Co_(1/3)Mn_(1/3))(OH)_2前驱体形貌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4.5 小结 | 第40页 |
2.4 固相烧结制备Li(Ni_(1/3)Co_(1/3)Mn_(1/3))O_2及其电性能测试 | 第40-50页 |
2.4.1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2.4.2 实验工艺 | 第41-42页 |
2.4.2.1 烧结前的准备 | 第41页 |
2.4.2.2 固相烧结 | 第41页 |
2.4.2.3 组装电池 | 第41-42页 |
2.4.3 固相烧结温度的选择 | 第42-43页 |
2.4.4 Li(Ni_(1/3)Co_(1/3)Mn_(1/3))O_2的表征 | 第43-50页 |
2.4.4.1 对Li(Ni_(1/3)Co_(1/3)Mn_(1/3))O_2的XRD表征 | 第43-45页 |
2.4.4.2 对Li(Ni_(1/3)Co_(1/3)Mn_(1/3))O_2的SEM表征 | 第45-46页 |
2.4.4.3 Li(Ni_(1/3)Co_(1/3)Mn_(1/3))O_2电性能的研究 | 第46-50页 |
2.4.4.4 小结 | 第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超声喷雾法制备Li(Ni_(1/3)Co_(1/3)Mn_(1/3))O_2及相关材料 | 第51-78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超声喷雾法合成和表征 | 第52-55页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2-53页 |
3.2.2 合成实验工艺 | 第53-54页 |
3.2.3 材料的表征 | 第54-55页 |
3.2.3.1 表征仪器 | 第55页 |
3.3 超声喷雾法合成前驱体的结果与讨论 | 第55-67页 |
3.3.1 前驱体粉料的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3.3.2 热分解温度对前驱体粉料物相和形貌的影响 | 第56-61页 |
3.3.3 前驱体溶液的初始浓度对前驱体粉料形貌的影响 | 第61-64页 |
3.3.4 载流空气流速对前驱体粉料形貌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5 超声喷雾法制备球型前驱体颗粒的机理探讨 | 第65-67页 |
3.4 超声喷雾法合成Li(Ni_(1/3)Co_(1/3)Mn_(1/3))O_2工艺及电性能 | 第67-72页 |
3.4.1 两种工艺对Li(Ni_(1/3)Co_(1/3)Mn_(1/3))O_2物相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2 两种工艺对Li(Ni_(1/3)Co_(1/3)Mn_(1/3))O_2形貌的影响 | 第68-70页 |
3.4.3 两种工艺对Li(Ni_(1/3)Co_(1/3)Mn_(1/3))O_2电性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3.5 超声喷雾法合成其他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 | 第72-76页 |
3.5.1 实验 | 第72页 |
3.5.2 氧化物前驱体的XRD表征 | 第72-74页 |
3.5.3 氧化物前驱体的SEM表征和TEM表征 | 第74-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4.1 总结 | 第78-79页 |
4.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