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新衍生物的合成与乙烯利生产的工艺优化 |
论文目录 | | 目录 | 第1-7页 | CONTENTS | 第7-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与词汇表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抗血吸虫药物的开发----吡喹酮新衍生物的合成 | 第15-3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19页 | 1.1 血吸虫病 | 第15-16页 | 1.2 抗血吸虫药物研发进展 | 第16-17页 | 1.3 吡喹酮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17页 | 1.4 吡喹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吡喹酮新衍生物的合成 | 第19-27页 |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19-2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0-22页 | 2.2.1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20页 | 2.2.2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20-21页 | 2.2.3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21页 | 2.2.4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21页 | 2.2.5 化合物6的合成 | 第21-22页 | 2.2.6 讨论 | 第22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2-27页 | 2.3.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3.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3 实验过程 | 第23-27页 | 部分目标化合物的~1H-NMR,MS,~(13)C-NMR | 第27-31页 | 化合物3的~1H-NMR | 第27-28页 | 化合物4的~1H-NMR | 第28页 | 化合物5的HR-MS | 第28-29页 | 化合物6的~1H-NMR | 第29页 | 化合物6的~(13)C-NMR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第二部分 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合成工艺优化 | 第35-6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35-43页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综述 | 第35-43页 | 1.1 生长促进剂 | 第36-37页 | 1.1.1 概述 | 第36页 | 1.1.2 代表产品 | 第36-37页 | 1.2 生长延缓剂 | 第37-38页 | 1.2.1 概述 | 第37页 | 1.2.2 代表产品 | 第37-38页 | 1.3 生长抑制剂 | 第38-40页 | 1.3.1 概述 | 第38-39页 | 1.3.2 代表产品 | 第39-40页 | 1.4 脱叶剂 | 第40-42页 | 1.4.1 概述 | 第40-41页 | 1.4.2 代表产品 | 第41-42页 | 1.5 乙烯释放剂 | 第42-43页 | 1.5.1 概述 | 第42页 | 1.5.2 代表产品 | 第42-43页 | 第二章 乙烯利综述 | 第43-49页 | 2.1 乙烯利的功效 | 第43页 | 2.2 乙烯利的市场及应用现状 | 第43-45页 | 2.3 乙烯利毒理学研究现状 | 第45页 | 2.4 乙烯利的检测方法 | 第45-46页 | 2.5 乙烯利实验室研发现状 | 第46-48页 | 2.5.1 经自由基反应制备 | 第46-47页 | 2.5.2 经Michaclis-Arbuzov重排反应制备 | 第47-48页 | 2.6 国内工业生产现状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乙烯利合成的工艺优化 | 第49-57页 | 3.1 工艺优化的结果和讨论 | 第49-53页 | 3.1.1 反应压力 | 第49-50页 | 3.1.2 反应时间 | 第50页 | 3.1.3 反应温度 | 第50页 | 3.1.4 原料的纯度 | 第50-51页 | 3.1.5 其他影响产物纯度的因素 | 第51-52页 | 3.1.6 乙烯利的转化率与收率的计算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7页 | 3.2.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53页 | 3.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3.2.4 乙烯利定性与定量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发表论文 | 第65-67页 | 附件 | 第67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