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 | 第15-17页 |
1.1.1 压电效应 | 第15页 |
1.1.2 压电晶体 | 第15-16页 |
1.1.3 压电陶瓷 | 第16-17页 |
1.2 传统压电陶瓷分类 | 第17页 |
1.3 一些特殊电介质材料中的压电效应 | 第17-23页 |
1.3.1 准非晶薄膜的反常压电效应 | 第17-19页 |
1.3.2 基于挠曲电原理压电复合体中的压电效应 | 第19-22页 |
1.3.3 玻璃陶瓷中的压电效应 | 第22-23页 |
1.3.4 其他特殊压电材料 | 第23页 |
1.4 新型的自然极性陶瓷 | 第23-25页 |
1.5 自然极性压电陶瓷的制备工艺 | 第25-27页 |
1.6 自然极性压电陶瓷材料的表征和有关的主要性能参数 | 第27-28页 |
1.6.1 样品结构的表征 | 第27-28页 |
1.6.2 样品压电效应和介电性能的测试参数 | 第28页 |
1.7 论文概要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4页 |
第二章 BaTiO_3基自然极性陶瓷的探索 | 第34-45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34-35页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5-42页 |
2.3.1 样品的压电性能 | 第35-37页 |
2.3.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37-38页 |
2.3.3 样品受烧成温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4 样品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0-42页 |
2.4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BaTiO_3-xBi_(12)TiO_(20)自然极性陶瓷的物性研究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6-57页 |
3.3.1 原料的合成 | 第46-47页 |
3.3.2 BaTiO_3-xBi_(12)TiO_(20)自然极性陶瓷压电系数和XRD结构 | 第47-49页 |
3.3.3 BaTiO_3-0.083Bi_(12)Ti_O(20)陶瓷的介电温谱分析 | 第49-50页 |
3.3.4 BaTiO_3-0.083Bi_(12)TiO_(20)陶瓷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0-52页 |
3.3.5 BaTiO_3-0.083Bi_(12)TiO_(20)陶瓷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分析 | 第52-54页 |
3.3.6 BaTiO_3-0.083Bi_(12)TiO_(20)陶瓷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54-56页 |
3.3.7 BaTiO_3-0.083Bi_(12)TiO_(20)陶瓷的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第56-57页 |
3.4 结论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四章 BZT-yBi_(12)TiO_(20)和BST-yBi_(12)TiO_(20)复相陶瓷体系中自然极性组分的探索 | 第59-75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59-61页 |
4.3 Ba(Zr_x,Ti_(1-x))O_3-yBi_(12)TiO_(20)系复相自然极性陶瓷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4.3.1 Ba(Zr_x,Ti_(1-x))O_3的合成 | 第61-63页 |
4.3.2 Ba(Zr_x,Ti_(1-x))O_3-yBi_(12)TiO_(20)陶瓷的压电性能讨论 | 第63-65页 |
4.3.3 Ba(Zr_x,Ti_(1-x))O_3-yBi_(12)TiO_(20)陶瓷的物相分析 | 第65-66页 |
4.4 Ba(Sn_x,Ti_(1-x))O_3-yBi_(12)TiO_(20)系复相自然极性陶瓷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4.4.1 Ba(Sn_x,Ti_(1-x))O_3的合成 | 第66-67页 |
4.4.2 Ba(Sn_x,Ti_(1-x))O_3-yBi_(12)TiO_(20)系自然极性陶瓷的压电性能 | 第67-69页 |
4.4.3 BaSnO_3-yBi_(12)TiO_(20)陶瓷的介电温谱 | 第69-70页 |
4.4.4 BaSnO_3-yBi_(12)TiO_(20)陶瓷的物相分析 | 第70-71页 |
4.4.5 BaSnO_3-yBi_(12)TiO_(20)陶瓷的SEM分析 | 第71-72页 |
4.4.6 BaSnO_3-yBi_(12)TiO_(20)陶瓷的拉曼分析 | 第72-73页 |
4.5 实验结论 | 第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总结 | 第75-76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