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偏差与刘易斯拐点的滞后效应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 经典理论 | 第13-18页 | · 库兹涅茨的“标准结构”理论 | 第13-14页 | ·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和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4-16页 | · 钱纳里的结构转变与发展的型式 | 第16-18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 我国尚未进入“刘易斯拐点” | 第18-20页 | · 我国已进入“刘易斯拐点”阶段 | 第20-21页 | · 国内外研究成果小结 | 第21-22页 | 3 结构偏差的实证分析 | 第22-40页 | · 标准结构理论对应的结构转换 | 第22-23页 | · 世界经济发展史的比较分析 | 第23-31页 | · 经济结构转换的国际经验比较 | 第23-30页 | · 国际经验比较小结 | 第30-31页 | · 中国的结构偏差分析 | 第31-40页 | ·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过程描述 | 第31-33页 | · 产值弹性分析 | 第33-34页 | · 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34-36页 | · 与标准结构对比的结构偏离度 | 第36-39页 | ·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中“刘易斯拐点”明显滞后 | 第39-40页 | 4 刘易斯拐点的滞后效应 | 第40-60页 | · 使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的“蓄水池”效应 | 第40-41页 | · 延缓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升级与转换 | 第41-43页 | · 造成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匹配 | 第43-49页 | · 城市化进程缓慢 | 第43-46页 | · 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46-48页 | · 加剧了公共设施建设不平衡 | 第48-49页 | · 劳动力转移空间与转移时间不匹配 | 第49-52页 | · 劳动力转移空间不平衡 | 第49-51页 | · 劳动力转移时间不连续 | 第51-52页 | · 劳动力转移不稳定 | 第52-54页 | · 非收入差异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52-53页 | ·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53-54页 | · 较低的组织化程度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 第54页 | · 现行制度对刘易斯拐点的影响 | 第54-60页 | · 土地制度阻碍劳动力流出农村 | 第54-57页 | · 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进入城市 | 第57-58页 | · 就业制度不公平 | 第58-59页 | · 保障制度不完备 | 第59-60页 | 5 消解刘易斯拐点滞后效应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 第60-67页 | · 农村土地制度 | 第60-62页 | · 土地制度所有权改革 | 第60页 | · 从经营权角度优化土地流转制度 | 第60-62页 | · 破除传统二元结构体制,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成本 | 第62-63页 | · 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 | 第62-63页 | · 平衡现有就业制度 | 第63页 | · 降低城市的门槛,改善保障制度 | 第63-65页 | · 健全劳动力流动机制 | 第65-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