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
页 |
前言 | 第6-7
页 |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 第7-10
页 |
(一)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 第7-8
页 |
1. 设置目的 | 第7
页 |
2. “研究性学习”理论设置的深层次原因 | 第7-8
页 |
(二)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 第8
页 |
1.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 第8
页 |
2. 研究性学习年级目标 | 第8
页 |
(三)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 | 第8
页 |
(四)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第8-10
页 |
1. 内容生活性 | 第8-9
页 |
2. 内容开放性 | 第9
页 |
3. 动态生成性 | 第9
页 |
4. 反思实践性 | 第9-10
页 |
5. 全面整体性 | 第10
页 |
6. 自主探究性 | 第10
页 |
7. 主体合作性 | 第10
页 |
二、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优势及意义 | 第10-12
页 |
(一) 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势 | 第10-11
页 |
(二) 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意义 | 第11-12
页 |
1. 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 第11
页 |
2. 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 第11-12
页 |
三、大连市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12-15
页 |
(一) 开展范围 | 第12
页 |
(二) 开展形式与管理 | 第12
页 |
(三) 学生状况调查一 | 第12
页 |
(四) 对调查结果分析、评价总结存在的问题 | 第12-13
页 |
(五)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偏差 | 第13-15
页 |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条件 | 第15-17
页 |
(一) 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基础——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 | 第15
页 |
1. 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 第15
页 |
2. 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研究问题,寻求解决 | 第15
页 |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角色转换 | 第15-16
页 |
(三) 充分依托课程载休及资源利 | 第16
页 |
(四) 立足学科教学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 | 第16-17
页 |
五、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7-18
页 |
(一) 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击训练” | 第17
页 |
(二) 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 第17
页 |
(三) 认识研究性学习中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 第17
页 |
(四) 构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 第17-18
页 |
(五) 制定适当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 | 第18
页 |
(六) 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 第18
页 |
(七) 明确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 第18
页 |
六、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的过程 | 第18-32
页 |
(一) 将生物学教学内容纳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 第18-20
页 |
1. 依托教材中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学会研究 | 第18-19
页 |
2. 挖掘教材潜在课题,拓宽研究范围,加深研究层次 | 第19-20
页 |
3. 依托研究性学习,开发校本课程 | 第20
页 |
(二) 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 | 第20-32
页 |
1. 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两种主要切入点 | 第20-22
页 |
2. 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主要方法 | 第22-23
页 |
3. 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主要步骤 | 第23-26
页 |
4. 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教学实例——《生态系统的类型》的教学设计 | 第26-32
页 |
七、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晌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32-34
页 |
(一)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的两大观念的改变 | 第32-33
页 |
(二)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中对生物学科课堂的认识 | 第33
页 |
(三)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中对师生作用的认识 | 第33
页 |
(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中对教学氛围的认识 | 第33-34
页 |
(五)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中对教学方式多佯化的认识 | 第34
页 |
结束语 | 第34-35
页 |
致谢 | 第35
页 |
英文摘要 | 第35-36
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36
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6-37
页 |
参考文献 | 第3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