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稻田甲烷排放及其相关功能微生物 | 第11-15页 |
· 稻田甲烷的产生、氧化与传输 | 第11-14页 |
· 稻田产甲烷古菌与甲烷氧化细菌 | 第14-15页 |
·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的影响 | 第15-17页 |
· 秸秆还田技术及其优缺点 | 第15页 |
·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6页 |
· 稻田CH_4减排措施 | 第16-17页 |
· 秸秆腐解菌剂对秸秆腐解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17-18页 |
· 秸秆腐解菌剂和外源添加纤维素酶对秸秆腐解的作用 | 第17-18页 |
· 秸秆腐解菌剂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18页 |
· 微生物产电过程及其对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 | 第18-23页 |
· 产电微生物及其产电机理 | 第20页 |
·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与应用 | 第20-22页 |
· 微生物产电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22-23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秸秆腐解菌剂和纤维素酶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26-42页 |
· 前言 | 第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 供试土壤 | 第26-27页 |
· 秸秆腐解菌剂和纤维素酶 | 第27页 |
· 秸秆腐解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 秸秆腐解指标测定 | 第28页 |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28页 |
· 温室气体的采集与测定 | 第28-30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 秸秆腐解菌剂和纤维素酶对秸秆的腐解效果 | 第30-31页 |
· 秸秆腐解菌剂和纤维素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温度微域培养下秸秆的腐解情况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 第32-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秸秆腐解菌剂和纤维素酶对秸秆腐解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温度及秸秆腐解菌剂对秸秆腐解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微生物产电过程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42-57页 |
· 前言 | 第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 供试土壤 | 第42-43页 |
· 电池构建 | 第43页 |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43-44页 |
· 水层溶解氧测定 | 第44页 |
· 温室气体的采集与测定 | 第44-45页 |
· 电压采集与电量计算 | 第45页 |
· 电池中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 第45页 |
· 电池中土壤样品采集 | 第45页 |
· 土壤DNA提取、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功能基因丰度分析 | 第45-46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6-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 微生物产电过程中电压变化、总电量和最大功率密度 | 第47-48页 |
· 微生物产电过程中CH_4排放 | 第48-50页 |
· 微生物产电过程中CO_2排放 | 第50-52页 |
· 添加不同量秸秆产电结束后土壤和水层各项指标的差异 | 第52-53页 |
· 产电结束后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功能基因丰度的差异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不同外阻对微生物产电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54页 |
· 添加不同量秸秆对微生物产电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稻田土壤产电过程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盆栽水稻条件下微生物产电过程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57-67页 |
· 前言 | 第5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 供试土壤 | 第57页 |
· 电池构建 | 第57-58页 |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58页 |
· 温室气体的采集与测定 | 第58-59页 |
· 水稻植株地上部分株高、植株生物量及产量测定 | 第59页 |
· 水稻根际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59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 微生物产电过程中电压变化、总电量和最大功率密度 | 第59-60页 |
· 微生物产电过程中CH_4排放 | 第60-62页 |
· 微生物产电过程中CO_2排放 | 第62-63页 |
· 添加不同量秸秆水稻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 第63-64页 |
· 添加不同量秸秆微生物产电过程中水稻生长情况 | 第64-65页 |
· 讨论 | 第65-66页 |
· 盆栽条件下添加不同量秸秆对微生物产电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65-66页 |
· 盆栽条件下添加不同量秸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68页 |
·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