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一)哲学界、史学界对历史解释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中学历史教学界中的历史解释研究 | 第10-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 | 第15-21页 | 一、“历史解释”的概念解读 | 第15-18页 | (一)“历史”与“解释” | 第15-16页 | (二)“历史解释”的内涵 | 第16-18页 | 二、历史学科中“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解读 | 第18-21页 | (一)“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历史解释素养”的构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 第21-27页 | 一、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巩固 | 第21-22页 | 二、有利于学生历史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 第22-24页 | 三、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 第24-27页 | (一)独立思考能力 | 第24-25页 | (二)逻辑思维能力 | 第25-26页 | (三)理性思维能力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策略 | 第27-47页 | 一、利用唯物史观,建构客观的历史解释 | 第27-29页 | 二、呈现多元史料,立足历史解释的根基 | 第29-31页 | (一)分析不同立场、动机的史料 | 第29-30页 | (二)提供不同寻常角度的史料 | 第30-31页 | 三、把握时空结构,探寻现象的因果联系 | 第31-37页 | (一)强化共时性的历史思维 | 第32-34页 | (二)坚持历时性的历史思维 | 第34-37页 | 四、重视联系现实,增强历史解释的活力 | 第37-40页 | (一)有效利用乡土资源 | 第37-39页 | (二)结合现实问题,讲求学以致用 | 第39-40页 | 五、注重语言表达,彰显思辨的历史思维 | 第40-44页 | (一)注意历史语言的严谨性 | 第40-41页 | (二)符合历史语言的逻辑性 | 第41-43页 | (三)力求历史语言的简洁性 | 第43-44页 | 六、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44-47页 | 第四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注意事项 | 第47-52页 | 一、拓宽必要的课外史实 | 第47-48页 |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 第48-49页 | 三、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 第49-50页 | 四、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