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关于开放式创新的文献 | 第11-13页 |
1.3.2 关于用户创新的文献 | 第13-14页 |
1.3.3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文献 | 第14-15页 |
1.3.4 关于“互联网+”开放式创新的文献 | 第15-16页 |
1.3.5 关于海尔“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的文献 | 第16-17页 |
1.3.6 现有的文献综述总结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20-34页 |
2.1 创新网络理论 | 第20-23页 |
2.1.1 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21-22页 |
2.1.2 协同创新理论 | 第22-23页 |
2.2 技术创新模式理论 | 第23-26页 |
2.3 技术创新系统理论 | 第26-29页 |
2.3.1 技术创新系统的内涵 | 第26-28页 |
2.3.2“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 | 第28-29页 |
2.4 系统动力学 | 第29-33页 |
2.4.1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 第29-32页 |
2.4.2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海尔集团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 | 第34-49页 |
3.1 海尔集团简介 | 第34-36页 |
3.2 海尔集团技术创新系统发展历程 | 第36-43页 |
3.2.1 基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的技术创新系统 | 第37-39页 |
3.2.2 基于引进合作模式的技术创新系统 | 第39-41页 |
3.2.3 基于自主研发模式的技术创新系统 | 第41-43页 |
3.3“互联网+”时代下的海尔集团技术创新系统 | 第43-47页 |
3.3.1 用户技术创新 | 第43-44页 |
3.3.2 企业创新能力 | 第44页 |
3.3.3“互联网+”交互平台 | 第44-45页 |
3.3.4 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概念模型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SD模型的构建 | 第49-62页 |
4.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适用性 | 第49页 |
4.2 建模目的 | 第49-50页 |
4.3 模型变量的设计 | 第50页 |
4.4 模型系统边界的界定 | 第50-57页 |
4.4.1 海尔集团自身技术创新子系统 | 第51-53页 |
4.4.2 用户技术创新子系统 | 第53-55页 |
4.4.3 网络交互平台技术创新子系统 | 第55-56页 |
4.4.4 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总系统 | 第56-57页 |
4.5 系统的存量流量图 | 第57-61页 |
4.5.1 存量流量图的建立 | 第57-59页 |
4.5.2 系统变量间方程关系的建立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海尔集团“互联网+”技术创新系统SD模型的模拟仿真优化 | 第62-74页 |
5.1 模型的检验 | 第62-68页 |
5.1.1 量纲一致性检验 | 第62页 |
5.1.2 模型结构性检验 | 第62-63页 |
5.1.3 模型真实性检验 | 第63-68页 |
5.2 系统模型的优化分析 | 第68-73页 |
5.2.1 海尔专利申请相关量分析 | 第69-70页 |
5.2.2 业务收入量分析 | 第70页 |
5.2.3 互联工厂新产品量分析 | 第70-71页 |
5.2.4 海尔技术创新产品平均成本分析 | 第71-72页 |
5.2.5 交互平台用户数量分析 | 第72-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74-75页 |
6.3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