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3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3.1 经典的吞噬作用及其信号通路 | 第11-17页 |
1.3.2 非生物性固体颗粒触发的吞噬作用 | 第17-21页 |
1.3.3 细胞质膜的结构及其与吞噬作用的相关研究 | 第21-27页 |
1.3.4 ERM家族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27-31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32-3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36页 |
2.1.1 抗体与亲和树脂 | 第33-34页 |
2.1.2 细胞株 | 第34页 |
2.1.3 菌株 | 第34页 |
2.1.4 质粒 | 第34页 |
2.1.5 酶类 | 第34页 |
2.1.6 其它商业试剂 | 第34-35页 |
2.1.7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5-36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48页 |
2.3.1 分子克隆 | 第36-37页 |
2.3.2 定点突变克隆的构建 | 第37-38页 |
2.3.3 细胞培养 | 第38页 |
2.3.4 免疫荧光 | 第38页 |
2.3.5 SDS-PAGE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38-39页 |
2.3.6 免疫沉淀(IP)和免疫共沉淀(Co-IP) | 第39页 |
2.3.7 细胞转染 | 第39-40页 |
2.3.8 慢病毒介导的shRNA基因敲低 | 第40-41页 |
2.3.9 稳定细胞系的筛选 | 第41页 |
2.3.10 定量RT-PCR实验 | 第41-43页 |
2.3.11 聚苯乙烯微球的包被与吞噬效率测定 | 第41-44页 |
2.3.12 GPMV的制备和脂质分子标记 | 第44页 |
2.3.13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微图案阵列 | 第44-45页 |
2.3.14 不同硬度的聚苯乙烯微球制备 | 第45-46页 |
2.3.15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硬度测定 | 第46页 |
2.3.16 系统发生学 | 第46-48页 |
第3章 Moesin在非生物性颗粒触发的吞噬中的作用及机制 | 第48-82页 |
3.1 Moesin参与触发非生物性颗粒的吞噬过程 | 第48-56页 |
3.2 吞噬作用中的Moesin-Syk相互作用机制 | 第56-61页 |
3.3 Moesin的参与是固体诱导的细胞膜PIP2 分子聚集所引发的 | 第61-66页 |
3.4 自发的、响应固体结构的PIP2 重排 | 第66-69页 |
3.5 Moesin-Syk通路是一种在固体吞噬中存在普遍关联的信号 | 第69-79页 |
3.6 除固体颗粒的尺寸外,硬度也是影响吞噬效率的因素 | 第7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4章 基于PIP2 重排的吞噬信号通路在演化中的地位初探 | 第82-93页 |
4.1 PIP2-Moesin通路在演化上是一种保守的信号通路 | 第82-83页 |
4.2 Fc受体的出现较晚并迅速演化 | 第83-87页 |
4.3 PIP2-Moesin信号、Fc受体信号及其下游通路分子的演化关系 | 第87-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100页 |
5.1 总结与讨论 | 第93-98页 |
5.1.1 总结 | 第93页 |
5.1.2 讨论 | 第93-98页 |
5.2 还需要探索的问题 | 第98-100页 |
5.2.1 关于固体颗粒表面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物理本质 | 第98-99页 |
5.2.2 细胞吞噬信号传递系统的复杂性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附录 A 吞噬细胞中表达的含ITAM序列的蛋白编码基因 | 第116-12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