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混合充氧对分层水库水质改善及微生物种群结构调控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1:教育论文网→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分类2:教育论文网→环境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混合充氧对分层水库水质改善及微生物种群结构调控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水库热分层形成过程及水质演变机制第13-16页
    1.2.2 径流对水库分层及水质的影响第16-17页
    1.2.3 水源水库水质改善技术第17-20页
    1.2.4 水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第20页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24页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1-23页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3-24页
2 水库水体稳定分层期水质变化特征第24-44页
  2.1 概述第2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4-28页
    2.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4-25页
    2.2.2 采样点布设第25-26页
    2.2.3 样品采集第26页
    2.2.4 原位反应器介绍第26页
    2.2.5 样品测定第26-27页
    2.2.6 扬水曝气器布置第27-28页
  2.3 水库水体分层特征第28-31页
  2.4 分层时期水质的响应特征第31-38页
    2.4.1 水体溶解氧、浊度、pH响应特征第31-35页
    2.4.2 水体营养盐、有机物、铁、锰响应特征第35-38页
  2.5 分层时期沉积物耗氧速率及污染物释放规律第38-42页
    2.5.1 溶解氧消耗速率第38-40页
    2.5.2 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规律第40-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3 径流对水库水质及污染物沉积特性的影响第44-58页
  3.1 概述第4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3.2.1 监测断面布设第44页
    3.2.2 样品采集第44-45页
    3.2.3 样品测定第45页
  3.3 中低流量径流对水质的影响第45-47页
  3.4 暴雨径流对水质的影响第47-50页
    3.4.1 暴雨径流对水体分层的影响第47-48页
    3.4.2 暴雨径流对水体溶解氧、浊度、pH值的影响第48-49页
    3.4.3 暴雨径流对水体营养盐、有机物、铁、锰的影响第49-50页
    3.4.4 暴雨径流对藻类的影响第50页
  3.5 径流对污染物沉积特性的影响第50-56页
    3.5.1 沿程沉积物污染状态第50-54页
    3.5.2 主库区污染物沉积特性第54-56页
  3.6 本章小结第56-58页
4 人工强制混合对水质改善及其与自然混合的衔接第58-89页
  4.1 概述第5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4.2.1 监测断面布设第58页
    4.2.2 样品采集第58页
    4.2.3 样品测定第58-59页
  4.3 人工强制混合对水体水质改善研究第59-75页
    4.3.1 控藻效果研究第59-65页
    4.3.2 水质改善效果研究第65-72页
    4.3.3 人工强制混合对水体中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72-75页
  4.4 人工强制混合对水库沉积物污染控制研究第75-78页
    4.4.1 人工强制混合对水库沉积物污染控制效果第75-76页
    4.4.2 人工强制混合对沉积物中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76-78页
  4.5 人工强制混合与自然混合衔接第78-87页
    4.5.1 有机衔接条件第78-82页
    4.5.2 衔接过程中水体-沉积物界面传氧—耗氧第82页
    4.5.3 衔接过程对藻密度及藻种变化的影响第82-84页
    4.5.4 衔接过程对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第84-85页
    4.5.5 衔接过程对水库水质改善第85-87页
  4.6 小结第87-89页
5 混合充氧对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研究第89-118页
  5.1 概述第8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9-91页
    5.2.1 监测点布设第89页
    5.2.2 高通量测序第89-90页
    5.2.3 数据处理第90-91页
  5.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91-103页
    5.3.1 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分析第91-100页
    5.3.2 微生物群落的主成分分析第100页
    5.3.3 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分析第100-103页
  5.4 混合充氧对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调控机制研究第103-116页
    5.4.1 对光合作用细菌的调控第103-105页
    5.4.2 对氮循环菌的调控第105-108页
    5.4.3 对氢循环菌的调控第108-109页
    5.4.4 对硫循环菌的调控第109-111页
    5.4.5 对铁/锰循环菌的调控第111-113页
    5.4.6 对甲烷循环菌的调控第113-116页
  5.5 小结第116-118页
6 结论与建议第118-121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118-119页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成果第119-120页
  6.3 建议与研究展望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40页

本篇论文共140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混合充氧对分层水库水质改善及微生
混合充氧强化水源水库贫营养好氧反
自由下落颗粒流扩散及产尘特性研究
餐厨垃圾发酵碳源制备及其生物脱氮
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基质作用及污染物
铁锰氧化膜催化氧化同步去除地下水
陕南地区城镇采暖住宅的节能设计研
冷水机组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研究
工程结构可靠度分析的若干方法研究
多孔建筑材料内部湿分布及湿传递对
动态攻击网络演化建模与防御策略研
面向特征建模方式的微器件工艺方法
基于流量预测的在线交通流分配研究
GQD驱动的纳米碳材料的自组装及电化
基于3D打印模具的陶瓷义齿等静压成
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食品药品安全检
基于水冷式电磁感应加热的注塑机温
基于条单元法功能梯度材料结构响应
螺旋平面齿轮剃齿加工及实验研究
齿轮滚刀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整体式立铣刀的热固耦合仿真及优化
刀具检测系统测头位姿的双目视觉检
Al和C对FCC高熵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
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磁性与晶化行为
连续生产线拆装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合金元素与蠕化剂含量对蠕墨铸铁凝
防毒面具面罩装配气密性与牢固度仿
防毒面具佩戴气密性仿真
防毒面具呼气活门工作状态模拟仿真
基于PLC组态控制的空调压缩机性能测
基于多孔集成节流器的气浮轴承性能
风电齿轮箱柔性销轴结构的优化分析
空气静压止推轴承动态性能测试研究
SPC在气动测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激光平面度仪关键技术研究
微小流量计的研究与设计
某民机机翼装配工艺规划及仿真技术
航空发动机轴承有限元分析及故障诊
基于EMD与SVM的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
重型锻锤立车加工方法及仿真分析
四旋翼飞行器监测平台软件的研究与
航空发动机轴承可靠性及动刚度分析
曲轴综合测量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多要素耦合的个性化产品定制研究
心脏介入术支架选型辅助系统研究
心脏介入术虚拟训练研究
刑侦现勘图像特征提取与语义标注技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加密XML数据结构索引方案研究
油田井下专业技能培训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警局系统设计与实
头部运动与视线追踪数据融合技术的
虚拟视频眼动分析设计
基于协同过滤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
BD公司研发知识库的研究与应用
铁路警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方法
基于姿态传感器的虚拟仪器的研究和
连续生产线拆装机器人结构设计及误
EE25变压器绕线机器人设计仿真与轨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西安区域技术创
价值链嵌入位置、创新与增值能力关
K公司精益改善及仿真
网络嵌入性对跨功能团队创造力的影
基于隐含波动率曲面的期权套利策略
平面标准镜的绝对标定技术研究
激光环境散射率测量技术研究
光学表面薄膜微结构制备与应用
薄膜损伤的等离子体冲击波特征研究
基于多光谱技术与光学层析方法的地
基于计算全息技术的三维显示
光谱测量系统中差分吸收算法的优化
基于卫星授时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方法
紫外荧光法探测水面溢油信息研究
计算非共价相互作用能量的双杂化密
Er3+/Ho3+/
硫系玻璃基底高强减反膜制备工艺技
基于椭偏法的平板玻璃间隙距离测量
聚碳硅烷的改性及其抑晶行为研究
硫系玻璃原料提纯及模压成型工艺研
NHG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基于ZnO NW/rGO的室温NO2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结构的调控与
微米SiC_p与纳米TiC_p协同增强铝基
重型汽车悬架摆臂铸钢件的研制
P110钢在含S和CO2环境中
径向剃齿刀CAD
基于回转轮廓面法加工的全软件数控
虚拟齿轮测量中心触测算法及工件模
直齿面齿轮电解加工技术研究
车齿刀齿形计算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大齿轮测量系统坐标系的建立技术研
电火花砂轮修整效率及电极损耗实验
SiC/Al功能梯度材料的电火花加工仿
 
混合充氧论文 水库水质改善论文 自然混合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左眼**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