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纳米材料及其形貌效应 | 第14-16页 |
1.2.1 纳米材料及多相催化 | 第14-15页 |
1.2.2 纳米材料的形貌效应 | 第15-16页 |
1.3 氧化亚铜纳米晶的形貌效应 | 第16-21页 |
1.3.1 氧化亚铜纳米晶的结构 | 第16页 |
1.3.2 氧化亚铜纳米晶的合成 | 第16-18页 |
1.3.3 保护剂的作用 | 第18页 |
1.3.4 氧化亚铜纳米晶的催化应用 | 第18-21页 |
1.4 二氧化铈纳米晶的形貌效应 | 第21-25页 |
1.4.1 二氧化铈纳米晶的结构 | 第21页 |
1.4.2 二氧化铈纳米晶的合成 | 第21-22页 |
1.4.3 二氧化铈纳米晶的催化应用 | 第22-25页 |
1.5 选题出发点与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5.2 体系选择与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二章 化学试剂和实验表征 | 第35-41页 |
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5-36页 |
2.2 实验室小型仪器 | 第36页 |
2.3 催化剂表征仪器 | 第36-39页 |
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36-37页 |
2.3.2 高分辨透刺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37页 |
2.3.3 高性能电子能谱仪(XPS) | 第37页 |
2.3.4 全自动微孔物理吸附仪(BET) | 第37-38页 |
2.3.5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 | 第38页 |
2.3.6 样品水平型大功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 第38页 |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38页 |
2.3.8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 第38-39页 |
2.4 课题组仪器 | 第39-41页 |
2.4.1 化学吸附仪(TPx系列) | 第39页 |
2.4.2 小型质谱仪(MS) | 第39页 |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DRIFTS) | 第39页 |
2.4.4 其它仪器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形貌依赖的氧化亚铜纳米晶表面化学及其催化性能 | 第41-65页 |
3.1 利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探究不同形貌氧化亚铜纳米晶的表面结构 | 第42-49页 |
3.1.1 不同形貌氧化亚铜纳米晶的合成 | 第42-43页 |
3.1.2 利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探究不同形貌氧化亚铜纳米晶的表面结构 | 第43-44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3.1.4 小结 | 第48-49页 |
3.2 PVP保护剂对氧化亚铜八面体催化一氧化碳氧化的增强作用机制 | 第49-60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3.2.3 小结 | 第59-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第四章 尺寸依赖的Pd-Cu_2O纳米催化剂在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的重构及双重活性位点 | 第65-89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第五章 形貌依赖的二氧化铈纳米晶在乙炔加氢反应中催化性能 | 第89-131页 |
5.1 二氧化铈催化剂在乙炔加氯反应中的原位机理研究 | 第90-109页 |
5.1.1 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5.1.2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9页 |
5.1.3 小结 | 第109页 |
5.2 形貌依赖的二氧化铈纳米晶在乙炔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 第109-123页 |
5.2.1 实验方法 | 第111-113页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23页 |
5.2.3 小结 | 第123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5-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