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7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混凝土类材料冲击加载行为实验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混凝土类材料冲击加载实验 | 第14-16页 |
1.2.2 混凝土SHPB实验 | 第16-20页 |
1.2.3 钢筋混凝土冲击加载行为实验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混凝土类材料动态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1.3.1 混凝土类材料常用模型 | 第22-28页 |
1.3.2 钢筋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4 混凝土类材料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9-37页 |
1.4.1 混凝土细观数值模拟研究 | 第29-32页 |
1.4.2 混凝土类材料SHPB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 第32-35页 |
1.4.3 钢筋混凝土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第2章 基于SHPB的混凝土冲击压缩行为实验研究 | 第37-60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混凝土试件SHPB试验设置 | 第37-40页 |
2.2.1 SHPB试验系统 | 第37-38页 |
2.2.2 混凝土试件 | 第38页 |
2.2.3 脉冲整形技术 | 第38-39页 |
2.2.4 高速摄影技术 | 第39-40页 |
2.2.5 子弹长度的选取 | 第40页 |
2.3 混凝土试件典型破坏形态及应力平衡校验 | 第40-43页 |
2.3.1 四种典型破坏状态 | 第40-42页 |
2.3.2 应力平衡校验 | 第42-43页 |
2.4 不同应变率下的波形特征分析 | 第43-51页 |
2.4.1 混凝土试件“轻微龟裂” | 第43-46页 |
2.4.2 混凝土试件“破裂” | 第46-48页 |
2.4.3 混凝土试件“破碎” | 第48-50页 |
2.4.4 混凝土试件“粉碎” | 第50-51页 |
2.5 关于波形特征的相关讨论 | 第51-58页 |
2.5.1 反射波“双峰”现象 | 第51-53页 |
2.5.2 反射波尾“压缩波”现象 | 第53-54页 |
2.5.3 透射波“峰后内凹下降”行为 | 第54-55页 |
2.5.4 波形特征相关的混凝土承载能力分析 | 第55-56页 |
2.5.5 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 | 第56-5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基于SHPB的钢筋混凝土冲击压缩行为实验研究 | 第60-88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钢筋混凝土试件SHPB实验设置 | 第60-61页 |
3.3 (?)形钢筋混凝土试件SHPB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74页 |
3.3.1 试件破坏形态 | 第61-64页 |
3.3.2 应力平衡校验 | 第64-65页 |
3.3.3 波形特征及相关力学行为分析 | 第65-71页 |
3.3.4 (?)形钢筋混凝土试件动态冲击压缩变形分析 | 第71-74页 |
3.4 #形钢筋混凝土试件SHPB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4-80页 |
3.4.1 试件破坏形态 | 第74-76页 |
3.4.2 应力平衡校验 | 第76页 |
3.4.3 波形特征分析 | 第76-78页 |
3.4.4 #形钢筋混凝土试件动态冲击压缩变形分析 | 第78-80页 |
3.5 σ-ε曲线及应变率效应分析 | 第80-86页 |
3.5.1 不同加载条件下的σ-ε曲线分析 | 第80-82页 |
3.5.2 相近撞击速度下的σ-ε曲线分析 | 第82-83页 |
3.5.3 动态压缩强度 | 第83-84页 |
3.5.4 能量吸收能力 | 第84-86页 |
3.5.5 最大压缩应变的应变率效应 | 第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混凝土3D细观建模及SHPB试验数值模拟 | 第88-112页 |
4.1 引言 | 第88页 |
4.2 混凝土试件3D细观建模 | 第88-95页 |
4.2.1 骨料尺寸及其分布 | 第88-89页 |
4.2.2 混凝土试件3D细观几何模型 | 第89-92页 |
4.2.3 混凝土试件3D细观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 第92-95页 |
4.3 材料本构模型 | 第95-98页 |
4.3.1 HJC本构模型 | 第95页 |
4.3.2 HJC本构模型参数 | 第95-98页 |
4.3.3 单元侵蚀技术 | 第98页 |
4.4 模型验证 | 第98-102页 |
4.4.1 SHPB数值模型 | 第98-99页 |
4.4.2 脉冲波形对比 | 第99-101页 |
4.4.3 波形特征点处试件变形对比 | 第101-102页 |
4.5 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试件破坏模式分析 | 第102-110页 |
4.5.1 “轻微龟裂”破坏模式分析 | 第102-105页 |
4.5.2 “破裂”破坏模式分析 | 第105-106页 |
4.5.3 “破碎”破坏模式分析 | 第106-108页 |
4.5.4 “粉碎”破坏模式分析 | 第108-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5章 混凝土材料冲击压缩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 第112-130页 |
5.1 引言 | 第112页 |
5.2 数值模型及材料模型 | 第112页 |
5.3 不同应变率下的破坏形态和波形特征 | 第112-119页 |
5.3.1 “轻微龟裂” | 第112-114页 |
5.3.2 “破裂” | 第114-115页 |
5.3.3 “破碎” | 第115-116页 |
5.3.4 “粉碎” | 第116-117页 |
5.3.5 更高应变率下的“粉碎” | 第117-118页 |
5.3.6 不同应变率下波形比较分析 | 第118-119页 |
5.4 波形特征相关问题的探讨 | 第119-128页 |
5.4.1 应力平衡失效标志及相关材料行为 | 第119-123页 |
5.4.2 损伤相关的波形特征变化分析 | 第123-126页 |
5.4.3 反射波波尾“压缩波”现象分析 | 第126-127页 |
5.4.4 波形特征对材料性能的表征 | 第127-128页 |
5.5 结论 | 第128-130页 |
第6章 钢筋混凝土3D细观建模及模型验证 | 第130-139页 |
6.1 引言 | 第130页 |
6.2 钢筋混凝土细观建模 | 第130-134页 |
6.2.1 细观几何模型创建流程 | 第130-131页 |
6.2.2 筋架结构几何模型创建 | 第131页 |
6.2.3 骨料投放 | 第131-132页 |
6.2.4 有限元模型 | 第132-133页 |
6.2.5 ITZ创建方法比较 | 第133-134页 |
6.3 模型验证 | 第134-136页 |
6.3.1 SHPB试验数值模型和材料模型 | 第134-135页 |
6.3.2 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135-136页 |
6.4 钢筋混凝土试件变形过程分析 | 第136-137页 |
6.5 钢筋界面效应分析 | 第137-13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7章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冲击压缩本构关系研究 | 第139-156页 |
7.1 引言 | 第139-140页 |
7.2 混凝土冲击压缩本构关系 | 第140-145页 |
7.2.1 混凝土冲击压缩损伤-软化本构关系的提出 | 第140-142页 |
7.2.2 混凝土冲击压缩损伤-软化本构关系验证 | 第142-145页 |
7.3 钢筋混凝土冲击压缩本构关系 | 第145-155页 |
7.3.1 钢筋弱界面损伤D_s的确定 | 第145-146页 |
7.3.2 钢筋混凝土冲击压缩损伤-软化本构关系的提出 | 第146-150页 |
7.3.3 钢筋混凝土冲击压缩损伤-软化本构关系验证 | 第150-153页 |
7.3.4 钢筋混凝土冲击压缩损伤-软化本构模型预测结果 | 第153-15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59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56-157页 |
8.2 创新点 | 第157-158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