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Contents | 第12-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节能减排政策及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 国外节能减排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 第17-18页 |
· 国内节能减排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 第18-20页 |
· 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2章 收益风险管理理论 | 第25-31页 |
· 收益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发展 | 第25-26页 |
· 收益风险识别 | 第26-27页 |
· 收益风险预警 | 第27-28页 |
· 收益风险控制 | 第28-29页 |
· 收益风险管理评价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节能减排政策下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7页 |
· 可再生能源并网 | 第31-32页 |
· 电力负荷预测的准确性 | 第32页 |
· 大用户直购电 | 第32-33页 |
· 用电客户信用问题 | 第33页 |
· 节能调度 | 第33-34页 |
· 综合输电损耗 | 第34-35页 |
· 峰谷分时电价管理 | 第35页 |
· 电网企业的外部挑战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节能减排政策下电网企业收益风险预警管理方法研究 | 第37-61页 |
· 基于转移矩阵识别的马尔科夫购电结构预测分析 | 第37-42页 |
· 节能减排政策下购电结构变化对电网企业的收益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 转移矩阵识别的马尔科夫购电结构预测理论 | 第38-40页 |
· 实证分析 | 第40-42页 |
· 基于组合预测理论的电网企业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研究 | 第42-53页 |
· 节能减排政策下电网企业负荷预测的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 基于组合预测理论的电力负荷预测模型 | 第44-46页 |
· 实证分析 | 第46-53页 |
· 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理论的电网企业用电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 第53-60页 |
· 用电客户信用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6页 |
· 基于AHP—Entropy组合权重的云模型评价理论 | 第56-58页 |
· 实证分析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节能减排政策下电网企业收益风险控制研究 | 第61-81页 |
· 电网企业节能调度方法研究 | 第61-71页 |
· 节能减排政策下节能调度对电网企业收益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 第61-62页 |
· 传统的节能调度方法研究 | 第62-65页 |
· 基于粗糙集信息熵理论的优化调度方法 | 第65-71页 |
· 电网企业峰谷分时电价管理方法研究 | 第71-79页 |
· 节能减排政策下峰谷分时电价管理对电网企业收益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 第71-72页 |
· 传统的峰谷分时电价管理方法研究 | 第72-74页 |
· 基于发电侧与售电侧双边价格联动的峰谷分时电价管理研究 | 第74-79页 |
· 电网企业收益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节能减排政策下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 第81-91页 |
· 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1-84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81-82页 |
· 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82-84页 |
· 基于组合权重理论的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理综合评价模型 | 第84-86页 |
· 实证分析 | 第86-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7章 节能减排政策下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研究 | 第91-101页 |
· 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原则、框架及总体目标 | 第91-93页 |
· 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控的报告体系建设 | 第93-94页 |
· 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控的信息系统建设 | 第94-96页 |
· 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控的文化体系建设 | 第96-97页 |
· 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控的组织机构建设 | 第97-99页 |
· 电网企业收益风险管控的监督评估以及持续改进机制建设 | 第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 结论 | 第101-102页 |
· 展望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9-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