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缩写词及主要符号表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4页 |
· 链霉菌简介 | 第17-18页 |
·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 | 第18-22页 |
· 聚酮合酶途径 | 第19-21页 |
· I型PKS | 第19页 |
· II型PKS | 第19-21页 |
· III型PKS | 第21页 |
· 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途径 | 第21-22页 |
·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控 | 第22-24页 |
· 途径特异性调控 | 第22页 |
· 多效性调控 | 第22-24页 |
· 榴菌素研究进展 | 第24-36页 |
· 榴菌素的性质、结构和活性 | 第24-27页 |
· 榴菌素的成药性 | 第27-28页 |
· 榴菌素的生物合成 | 第28-36页 |
· 转录因子SoxR的结构、调控机制及生理功能 | 第36-42页 |
· SoxR的结构 | 第36-37页 |
· SoxR的调控机制 | 第37-40页 |
· SoxR的激活及其感应的信号分子 | 第37-39页 |
· SoxR的调控模式 | 第39-40页 |
· SoxR的生理功能 | 第40-42页 |
· 抗氧化胁迫 | 第40页 |
· 抗生素抗性 | 第40-41页 |
· 致病性 | 第41页 |
· 群体感应 | 第41-42页 |
· 其它生理功能 | 第4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42-44页 |
第二章 粤蓝链霉菌主要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及化学分析 | 第44-57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44-46页 |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 试验菌株和细胞 | 第44-45页 |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 第45-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 产色培养基的选择及发酵条件优化 | 第46页 |
· 发酵产物的提取 | 第46页 |
· 抗菌活性测定 | 第46页 |
· TLC-生物显影 | 第46-47页 |
· 抗肿瘤活性测定 | 第47页 |
· 发酵产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 产色培养基的选择及发酵条件优化 | 第48-50页 |
· 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 | 第50-51页 |
· 发酵产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51页 |
· 发酵产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粤蓝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多样性分析 | 第57-69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57-59页 |
·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 试验菌株 | 第57页 |
·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 第58-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 链霉菌的培养和保存 | 第59页 |
· 链霉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59-60页 |
·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第60-61页 |
· PCR产物回收 | 第61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61-62页 |
· DNA的连接 | 第62页 |
·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筛选 | 第62页 |
·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62-63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63页 |
· 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 粤蓝链霉菌I型PKS途径的检测及分析 | 第63-65页 |
· 粤蓝链霉菌II型PKS途径的检测及分析 | 第65-68页 |
· 粤蓝链霉菌NRPS途径的检测及分析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榴菌素基因簇的克隆与分析 | 第69-80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69页 |
· 主要仪器 | 第69页 |
· 试验菌株 | 第69页 |
· 主要试剂 | 第69页 |
·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 第69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72页 |
· 引物设计 | 第69-71页 |
· 榴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测序 | 第71页 |
· 序列及进化树分析 | 第71-7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 粤蓝链霉菌榴菌素基因簇的克隆 | 第72-75页 |
· 粤蓝链霉菌榴菌素基因簇的序列分析 | 第75-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粤蓝链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80-93页 |
· 引言 | 第80页 |
·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80-82页 |
· 主要仪器 | 第80页 |
· 主要试剂 | 第80-81页 |
· 试验菌株和质粒 | 第81页 |
·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 第81-82页 |
·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 微生物的培养 | 第82页 |
· 链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82页 |
·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 第82页 |
· 引物设计 | 第82-83页 |
· 质粒从大肠杆菌向链霉菌的接合转移 | 第83页 |
· 接合转移子的筛选和验证 | 第83-84页 |
· 链霉菌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84页 |
· PCR targeting 系统中大肠杆菌电转化感受态制备及电转化 | 第84-8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5-91页 |
· 粤蓝链霉菌天然抗性水平 | 第85-86页 |
· 大肠杆菌-粤蓝链霉菌属间接合系统的建立 | 第86-87页 |
· PCR targeting系统在粤蓝链霉菌中的应用 | 第87-91页 |
· 利用PCR targeting系统构建粤蓝链霉菌突变株的策略 | 第87-88页 |
· 粤蓝链霉菌不产榴菌素突变株的构建 | 第88-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榴菌素生物合成基因orf20 的功能分析 | 第93-113页 |
· 引言 | 第93-94页 |
·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94-95页 |
· 主要仪器 | 第94页 |
· 试验菌株 | 第94页 |
· 主要试剂 | 第94-95页 |
·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 第95页 |
· 实验方法 | 第95-101页 |
· 引物设计 | 第95-96页 |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表达 | 第96-97页 |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97-98页 |
· 重组蛋白ORF20 的纯化 | 第98-99页 |
· orf20 的体内敲除 | 第99页 |
· 粤蓝链霉菌orf20 敲除株及重组大肠杆菌对PQ的抗性分析 | 第99页 |
· 链霉菌总RNA的提取 | 第99-100页 |
· RNA的精制 | 第100页 |
· RNA的质量检测及定量 | 第100-101页 |
· 反转录 | 第101页 |
·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10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1页 |
· orf20 的相关分析 | 第101-102页 |
· orf20 的重组表达 | 第102-105页 |
· 粤蓝链霉菌orf20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105-107页 |
· 粤蓝链霉菌突变株及重组大肠杆菌对百草枯的抗性分析 | 第107-109页 |
· 榴菌素外排基因orf15 的转录表达分析 | 第109-111页 |
· 内参基因hrdbsv的克隆测序 | 第109页 |
· orf15 在粤蓝链霉菌中的转录表达规律 | 第109-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8页 |
附录 | 第138-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附件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