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7页 |
1.1.1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 | 第13-15页 |
1.1.2 二氧化碳管道运输 | 第15-16页 |
1.1.3 二氧化碳注井过程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33页 |
1.2.1 二氧化碳运输管道泄漏过程研究 | 第17-20页 |
1.2.2 二氧化碳沿注入井流动换热研究 | 第20-26页 |
1.2.3 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水在地层条件下的相平衡研究 | 第26-29页 |
1.2.4 二氧化碳进入咸水层后地层pH值研究 | 第29-33页 |
1.3 已有研究中的不足 | 第3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第2章 高压运输管道中二氧化碳泄漏过程研究 | 第36-48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36页 |
2.2 实验系统概述 | 第36-39页 |
2.2.1 实验系统介绍 | 第36-38页 |
2.2.2 实验参数测量 | 第38-39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2.3.1 泄漏过程中管内相态变化规律 | 第39-43页 |
2.3.2 泄漏过程中管外现象 | 第43-45页 |
2.3.3 应急关阀时的瞬态响应过程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二氧化碳沿注入井注入地层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第48-79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48页 |
3.2 二氧化碳注入井准稳态运行数值模拟研究 | 第48-62页 |
3.2.1 数学物理模型 | 第48-49页 |
3.2.2 控制方程与网格划分 | 第49-53页 |
3.2.3 定解条件与计算过程 | 第53-54页 |
3.2.4 模型验证 | 第54-55页 |
3.2.5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3.3 二氧化碳注入井瞬态关井开井操作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2-77页 |
3.3.1 数学物理模型 | 第62-64页 |
3.3.2 控制方程与计算方法 | 第64-66页 |
3.3.3 准稳态注入过程模型对比 | 第66-67页 |
3.3.4 关井操作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3.3.5 开井操作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74-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二氧化碳注入井环形空间中自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 第79-116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79页 |
4.2 实验系统概述 | 第79-84页 |
4.2.1 实验段和实验系统介绍 | 第79-82页 |
4.2.2 实验参数测量 | 第82-83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83-84页 |
4.3 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 第84-89页 |
4.3.1 实验数据处理 | 第84-86页 |
4.3.2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 第86-89页 |
4.4 竖直环形空间自然对流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9-104页 |
4.4.1 热流密度对环空水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 | 第90-92页 |
4.4.2 二氧化碳入口温度对环空水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 | 第92-94页 |
4.4.3 二氧化碳入口压力对环空水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 | 第94-96页 |
4.4.4 二氧化碳入口流量对环空水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 | 第96-98页 |
4.4.5 环空中自然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 | 第98-100页 |
4.4.6 环空为空气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0-102页 |
4.4.7 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第102-104页 |
4.5 倾斜环形空间自然对流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0页 |
4.5.1 热流密度对倾斜环空水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4.5.2 倾斜环空水自然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 | 第108-110页 |
4.6 瞬态关停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5章 地层条件下二氧化碳甲苯和水混合物三相相平衡实验研究 | 第116-137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116页 |
5.2 实验系统概述 | 第116-125页 |
5.2.1 实验系统介绍 | 第116-121页 |
5.2.2 实验物料 | 第121页 |
5.2.3 测量设备标定 | 第121-123页 |
5.2.4 实验步骤 | 第123-124页 |
5.2.5 实验误差分析 | 第124-125页 |
5.3 实验系统验证 | 第125-126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6页 |
5.4.1 三相相平衡数据与讨论 | 第126-132页 |
5.4.2 水对CO_2和甲苯两相相行为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5.4.3 甲苯对CO_2和水两相相行为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5.4.4 CO_2对甲苯和水两相相行为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6章 地层条件下饱和二氧化碳的碳酸氢钠溶液pH值研究 | 第137-158页 |
6.1 本章引论 | 第137页 |
6.2 实验系统概述 | 第137-144页 |
6.2.1 实验系统介绍 | 第137-140页 |
6.2.2 实验物料 | 第140-141页 |
6.2.3 实验步骤 | 第141页 |
6.2.4 测量设备标定和实验误差分析 | 第141-144页 |
6.3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144-150页 |
6.3.1 质量作用方程与参数 | 第144-145页 |
6.3.2 二氧化碳溶解度模型与参数 | 第145-146页 |
6.3.3 活度系数模型与参数 | 第146-150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50-157页 |
6.4.1 实验系统验证 | 第150-151页 |
6.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51-156页 |
6.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156-15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8-16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58-160页 |
7.2 本文研究意义及创新性工作 | 第160页 |
7.3 工作建议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5页 |
致谢 | 第175-1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7-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