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8
页 |
目录 | 第8-12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
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
页 |
1.2 内燃机车柴油机电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
页 |
1.3 大功率机车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15-16
页 |
1.4 模糊控制理论用于柴油机和机车上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6-18
页 |
1.4.1 智能控制与模糊控制基本理论的应用 | 第16-17
页 |
1.4.2 柴油机模糊控制国外的研究情况 | 第17
页 |
1.4.3 柴油机模糊控制国内的研究情况 | 第17-18
页 |
1.5 本文研究目标与应用前景 | 第18-19
页 |
1.6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9-22
页 |
第二章 模糊智能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探讨 | 第22-38
页 |
2.1 模糊逻辑与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 | 第22-26
页 |
2.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模糊函数逼近 | 第26-29
页 |
2.2.1 智能控制理论的本质 | 第27
页 |
2.2.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27-29
页 |
2.3 用论域的压缩与平移来提高模糊控制器精度的改进算法 | 第29-35
页 |
2.3.1 改进算法的基本思想与特征量的选择 | 第29-30
页 |
2.3.2 论域压缩平移算法与模糊查表 | 第30-32
页 |
2.3.3 对称与非对称性论域的缩放与平移 | 第32-33
页 |
2.3.4 仿真结果 | 第33
页 |
2.3.5 结论 | 第33-35
页 |
2.4 确定模糊控制最少推理规则数量的原则~([73]) | 第35-38
页 |
2.4.1 问题的提出 | 第35
页 |
2.4.2 确定推理规则最少数量的原则 | 第35-37
页 |
2.4.3 柴油机模糊PID参数调节器推理规则的三维模型 | 第37-38
页 |
第三章 机车大功率柴油机系统辩识与试验建模 | 第38-54
页 |
3.1 柴油机控制的特点及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 | 第38-40
页 |
3.2 应用时域变周期采样的柴油机试验建模~([97]) | 第40-50
页 |
3.2.1 柴油机闭环条件下的可辨识性分析 | 第40-41
页 |
3.2.2 闭环条件下的辨识算法 | 第41-43
页 |
3.2.3 基于曲轴角度域的时域变周期采样 | 第43-46
页 |
3.2.4 工程应用实例和辨识试验结果 | 第46-50
页 |
3.3 柴油机伪随机信号在线辩识方法的探讨 | 第50-52
页 |
3.4 结论 | 第52-54
页 |
第四章 柴油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与仿真系统的研究 | 第54-64
页 |
4.1 MATLAB语言和开发环境简介 | 第54
页 |
4.2 柴油机转速控制系统基本数学模型 | 第54-57
页 |
4.3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数字控制器模型~([100]) | 第57-62
页 |
4.3.1 带有燃烧过程模型的发动机调速系统原型 | 第57-58
页 |
4.3.2 Z6135柴油机转速控制数字调速器仿真系统原型设计 | 第58-60
页 |
4.3.3 16V240ZA柴油机转速控制数字仿真系统原型设计 | 第60-61
页 |
4.3.4 仿真结果 | 第61-62
页 |
4.4 结论 | 第62-64
页 |
第五章 机车柴油机模糊PID转速控制系统的研究 | 第64-88
页 |
5.1 柴油机自适应转数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第64-71
页 |
5.1.1 自适应控制调速系统的特点 | 第64-66
页 |
5.1.2 数字式电子调速器控制模块的结构分析 | 第66-71
页 |
5.2 PID参数自校正的意义与变增益调度 | 第71-72
页 |
5.3 基于软件查表法的柴油机模糊自校正PID控制器~([108]) | 第72-79
页 |
5.3.1 柴油机模糊自校正PID控制器 | 第72-73
页 |
5.3.2 模糊推理算法与模糊规则表 | 第73-79
页 |
5.3.3 PID的参数调整与模糊推理模块 | 第79
页 |
5.4 柴油机模糊智能控制器和改进算法~([109]) | 第79-84
页 |
5.4.1 问题的提出 | 第79-80
页 |
5.4.2 模糊微控制器(Fuzzy-MCU)的MCU多主结构 | 第80-81
页 |
5.4.3 模糊控制改进算法与4I30结构 | 第81-82
页 |
5.4.4 模糊智能控制器的软件结构 | 第82
页 |
5.4.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2-84
页 |
5.5 自适应网络模糊推论系统(ANFIS)的应用研究 | 第84-87
页 |
5.5.1 在柴油机模糊控制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 第86-87
页 |
5.5.2 问题讨论 | 第87
页 |
5.6 结论 | 第87-88
页 |
第六章 柴油机电子调速系统硬、软件设计与分析 | 第88-104
页 |
6.1 转速和位置反馈信号的测量 | 第88-90
页 |
6.1.1 瞬时转速与平均转速测量 | 第88-89
页 |
6.1.2 齿条位置反馈信号的改进 | 第89-90
页 |
6.2 串级回路变周期采样控制原理~([97]) | 第90-94
页 |
6.2.1 采样和控制周期的确定原则 | 第90-92
页 |
6.2.2 定周期控制周期的计算 | 第92
页 |
6.2.3 串级回路变周期采样控制原理 | 第92-94
页 |
6.3 “滞后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 第94-95
页 |
6.4 柴油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95-98
页 |
6.4.1 控制方案选择 | 第95
页 |
6.4.2 控制器硬件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95-98
页 |
6.5 智能控制系统模糊控制软件模块设计 | 第98-102
页 |
6.5.1 模糊控制软件模块 | 第99-100
页 |
6.5.2 辅助页面法在模糊软件编程中的应用 | 第100-102
页 |
6.5.3 模糊软件编程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第102
页 |
6.6 微控制器软件设计新方法的探讨 | 第102-103
页 |
6.7 结论 | 第103-104
页 |
第七章 内燃机车大功率柴油机电控系统试验研究~([6]) | 第104-124
页 |
7.1 实车配机试验 | 第104-109
页 |
7.1.1 试验条件与试验台 | 第104-106
页 |
7.1.2 调速系统的离线调试 | 第106-107
页 |
7.1.3 柴油机模拟板在调试中的应用 | 第107-108
页 |
7.1.4 实车配机试验和结果分析 | 第108-109
页 |
7.2 仿真试验与分析 | 第109-118
页 |
7.2.1 仿真试验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09-115
页 |
7.2.2 模糊控制器仿真试验 | 第115
页 |
7.2.3 PID控制器仿真试验 | 第115-117
页 |
7.2.4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7-118
页 |
7.3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分析 | 第118-122
页 |
7.3.1 调试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 | 第118-121
页 |
7.3.2 硬件抗干扰和可靠性措施研究 | 第121-122
页 |
7.4 试验结果与结论 | 第122-124
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4-126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
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5
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5-136
页 |
致谢 | 第136-137
页 |
附录Ⅰ 模糊PID参数整定表 | 第137-138
页 |
附录Ⅱ 试验现场等照片 | 第138-14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