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摘要 | 第1-11
页 |
Abstract | 第11-16
页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36
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16-25
页 |
(一) 目前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概况 | 第16-24
页 |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趋势及其评介 | 第24-25
页 |
二、研究构想与方法 | 第25-33
页 |
(一) 研究构想 | 第25-31
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1-33
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33-36
页 |
第二章 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能力 | 第36-61
页 |
一、党群关系:研究执政能力建设的逻辑起点 | 第36-42
页 |
(一) 党群关系是政党赖以存在的前提 | 第36-38
页 |
(二) 获得群众认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 | 第38-40
页 |
(三) 党群关系异化的几个实证 | 第40-42
页 |
二、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 | 第42-43
页 |
(一) 执政为民的内涵 | 第42
页 |
(二) 执政为民能力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 第42-43
页 |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为民的历史回顾 | 第43-48
页 |
(一) 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党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 第44-46
页 |
(二) 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第46
页 |
(三) 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46-48
页 |
(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领导集体:提出执政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第48
页 |
四、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理论根据 | 第48-53
页 |
(一) 批判继承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 | 第49-50
页 |
(二) 批判借鉴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50-51
页 |
(三) 批判吸取执政契约理论 | 第51-52
页 |
(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52
页 |
(五) 无产阶级政党宗旨 | 第52-53
页 |
五、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为民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53-61
页 |
(一)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中的矛盾 | 第53-56
页 |
(二)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56-58
页 |
(三)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执政为民能力的最高体现 | 第58-61
页 |
第三章 执政守位:中国共产党处理党政关系的能力 | 第61-91
页 |
一、党政关系:执政能力运作的关节之点 | 第61-66
页 |
(一)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重要性 | 第61-62
页 |
(二) 党政关系问题是制约党的执政能力的瓶颈 | 第62-64
页 |
(三) 改革和完善党政关系是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 第64-66
页 |
二、执政守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难点 | 第66-70
页 |
(一) 执政守位的内涵 | 第66-67
页 |
(二) 执政党的主要功能 | 第67-70
页 |
三、中国共产党背离执政守位的历史教训 | 第70-75
页 |
(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开始出现背离执政守位的倾向 | 第70-71
页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背离执政守位的表现 | 第71-75
页 |
四、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守位的遵循和回归 | 第75-78
页 |
(一)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开始 | 第76-77
页 |
(二) “依法执政”领导方式的确立 | 第77-78
页 |
五、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守位的基本要求 | 第78-89
页 |
(一) 党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 第78-79
页 |
(二) 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 第79-84
页 |
(三) 如何理顺党政关系 | 第84-89
页 |
六、以制度化的党政关系保证党的执政能力 | 第89-91
页 |
第四章 执政求进:中国共产党处理自身发展的能力 | 第91-123
页 |
一、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91-92
页 |
二、执政求进: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保证 | 第92-97
页 |
(一)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通过执政主体来实现 | 第92-94
页 |
(二) 加强执政求进能力的建设,正确认识执政主体的发展变化 | 第94-97
页 |
三、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求进的探索 | 第97-105
页 |
(一) 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历史前承 | 第97-98
页 |
(二) 毛泽东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探索 | 第98-101
页 |
(三) 邓小平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探索 | 第101-103
页 |
(四) 江泽民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探索 | 第103-104
页 |
(五) 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探索 | 第104-105
页 |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求进的基本要求 | 第105-123
页 |
(一) 政党伦理建设 | 第105-111
页 |
(二) 执政能力建设要体现时代要求 | 第111-120
页 |
(三) 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 第120-123
页 |
第五章 执政合作与监督:中国共产党处理党际关系的能力 | 第123-141
页 |
一、党际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外在激励系统 | 第123-124
页 |
(一) 党际关系的内涵 | 第123
页 |
(二) 党际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外在激励系统 | 第123-124
页 |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24-132
页 |
(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开始 | 第124-128
页 |
(二)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格局的形成 | 第128-129
页 |
(三)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关系的曲折发展 | 第129-130
页 |
(四)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关系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 第130-132
页 |
三、党际关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132-139
页 |
(一) 积极增强各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监督的作用 | 第132-133
页 |
(二)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功能 | 第133-138
页 |
(三) 支持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 第138-139
页 |
四、中国共产党处理党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 第139-141
页 |
结束语:探索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现代化 | 第141-147
页 |
一、执政能力建设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现代化的关联度 | 第141
页 |
二、当前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 第141-146
页 |
三、探索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现代化的未来展望 | 第146-147
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1
页 |
后记 | 第15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