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
页 |
英文摘要 | 第8-9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
页 |
§1.1 雷达截获系统脉冲列分析与去交错概述 | 第9-13
页 |
§1.1.1 问题的描述 | 第9-11
页 |
§1.1.2 脉冲描述字与脉冲参数测量 | 第11-12
页 |
§1.1.3 雷达截获系统面临的信号环境 | 第12-13
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3-20
页 |
§1.2.1 传统的脉冲列去交错算法 | 第14
页 |
§1.2.2 基于关联比较器的硬件预分选 | 第14-15
页 |
§1.2.3 基于PRI特征的脉冲列去交错方法 | 第15-18
页 |
§1.2.4 人工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与复杂信号分选 | 第18-19
页 |
§1.2.5 脉内调制特征分析与脉冲列去交错 | 第19
页 |
§1.2.6 脉冲列去交错领域研究新进展 | 第19-20
页 |
§1.2.7 课题研究目标 | 第20
页 |
§1.3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0-22
页 |
§1.4 论文内容的组织形式 | 第22-23
页 |
第二章 脉冲列信号模型分析 | 第23-39
页 |
§2.1 雷达截获系统脉冲信号环境模型 | 第23-25
页 |
§2.2 辐射源脉冲列模型分析 | 第25-34
页 |
§2.2.1 时域模型 | 第25-30
页 |
§2.2.2 空域模型 | 第30-31
页 |
§2.2.3 参数域模型 | 第31-33
页 |
§2.2.4 状态空间模型 | 第33-34
页 |
§2.3 影响信号分析和去交错处理的因素 | 第34-36
页 |
§2.3.1 辐射源及外部环境因素 | 第34-35
页 |
§2.3.2 截获接收机内部因素 | 第35-36
页 |
§2.4 脉冲列分析与去交错处理的策略与效能评估 | 第36-38
页 |
§2.4.1 脉冲列分析与去交错处理策略 | 第36-37
页 |
§2.4.2 脉冲列分析与去交错效能评估依据 | 第37-38
页 |
§2.5 小结 | 第38-39
页 |
第三章 基于关联比较器的硬件预分选 | 第39-65
页 |
§3.1 基于关联比较器的信号预分选原理 | 第39-41
页 |
§3.2 内容可寻址存储器与关联比较器 | 第41-45
页 |
§3.2.1 内容可寻址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 第41-42
页 |
§3.2.2 基于内容可寻址存储器的关联比较器设计 | 第42-45
页 |
§3.3 内容可寻址存储器的FPGA设计实现 | 第45-54
页 |
§3.3.1 内容可寻址技术的FPGA设计分析与设计流程 | 第45-47
页 |
§3.3.2 基于APEX的内容可寻址存储器实现 | 第47-50
页 |
§3.3.3 基于VIRTEX的内容可寻址存储器实现 | 第50-54
页 |
§3.4 基于关联比较器的信号预分选器件设计 | 第54-58
页 |
§3.4.1 参数捷变辐射源的CP设计 | 第54-55
页 |
§3.4.2 多参数辐射源的CP设计 | 第55-56
页 |
§3.4.3 多辐射源匹配的CP设计 | 第56-58
页 |
§3.5 半实物仿真及比较分析 | 第58-64
页 |
§3.5.1 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 | 第58-60
页 |
§3.5.2 仿真实验结果 | 第60-63
页 |
§3.5.3 关联比较器预分选性能评价 | 第63-64
页 |
§3.6 小结 | 第64-65
页 |
第四章 人工神经网络脉冲列去交错技术 | 第65-101
页 |
§4.1 人工神经网络脉冲去交错基本原理 | 第65-70
页 |
§4.1.1 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与特点 | 第65-68
页 |
§4.1.2 基于神经网络的脉冲列去交错方法 | 第68-70
页 |
§4.2 自组织神经网络脉冲列去交错及其局限性 | 第70-73
页 |
§4.3 自组织概率神经网络脉冲列去交错 | 第73-85
页 |
§4.3.1 基于概率的脉冲去交错原理 | 第73-74
页 |
§4.3.2 核函数概率神经网络 | 第74-78
页 |
§4.3.3 自组织PNN脉冲去交错器 | 第78-81
页 |
§4.3.4 仿真实验分析 | 第81-85
页 |
§4.4 径向基概率神经网络脉冲列去交错 | 第85-97
页 |
§4.4.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 第85-87
页 |
§4.4.2 RBPNN脉冲去交错器 | 第87-90
页 |
§4.4.3 距离加权矢量W和平滑参数σ_i的自适应学习 | 第90-92
页 |
§4.4.4 仿真结果及比较分析 | 第92-97
页 |
§4.5 神经网络脉冲去交错器硬件实现研究 | 第97-100
页 |
§4.6 小结 | 第100-101
页 |
第五章 基于Kalman滤波和PDA的脉冲列分析和去交错 | 第101-123
页 |
§5.1 脉冲列状态空间模型和处理方法 | 第101-105
页 |
§5.1.1 脉冲列状态空间模型推演 | 第101-102
页 |
§5.1.2 基于KALMAN滤波的脉冲列处理 | 第102-104
页 |
§5.1.3 状态估计性能 | 第104-105
页 |
§5.2 脉冲列概率数据关联滤波器(PT—PDAF) | 第105-110
页 |
§5.2.1 问题的提出及PT—PDAF实现 | 第105-108
页 |
§5.2.2 参数指导或状态增强型PT—PDAF | 第108-109
页 |
§5.3.3 计算机仿真结果 | 第109-110
页 |
§5.3 自适应脉冲概率数据关联滤波器 | 第110-113
页 |
§5.4 交互式多模数据关联(IMM—PDA)脉冲去交错器 | 第113-122
页 |
§5.4.1 问题的提出及IMM模型 | 第113-115
页 |
§5.4.2 IMM—PDA脉冲去交错算法 | 第115-117
页 |
§5.4.3 IMM自适应滤波方法 | 第117-118
页 |
§5.4.4 计算机仿真结果 | 第118-122
页 |
§5.5 小结 | 第122-123
页 |
第六章 雷达截获系统信号处理器设计 | 第123-136
页 |
§6.1 雷达截获系统信号处理器结构 | 第123-125
页 |
§6.1.1 基于脉冲列去交错策略的处理器结构设计 | 第123-124
页 |
§6.1.2 信号处理器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 第124-125
页 |
§6.2 实时操作系统与信号处理器软件平台 | 第125-129
页 |
§6.2.1 实时操作系统(RTOS)原理与特点 | 第125-127
页 |
§6.2.2 RTOS VS.面向应用的软件设计方法 | 第127-128
页 |
§6.2.3 信号处理器RTOS设计原则 | 第128-129
页 |
§6.3 信号处理器中的并行设计技术 | 第129-131
页 |
§6.4 几个信号处理器结构设计实例 | 第131-135
页 |
§6.5 小结 | 第135-136
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36-138
页 |
致谢 | 第138-139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6-147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 第14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