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要旨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一) 东亚视域下的“潇湘八景” | 第9-10页 |
(二) 日本“潇湘八景”研究之意义 | 第10-12页 |
二、先行研究 | 第12-17页 |
(一) 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二) 中西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三) 先行研究的遗留问题 | 第16-17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章节构成 | 第17-22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 章节构成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理想胜景之确立——中国“潇湘八景”的成立与展开 | 第22-46页 |
第一节 “潇湘八景”的成立和八景文化的发展 | 第22-34页 |
一、“潇湘八景”的成立 | 第22-25页 |
二、“潇湘八景”的展开 | 第25-29页 |
三、“潇湘八景”的衍生力 | 第29-34页 |
第二节 潇湘千年怨——论“潇湘八景”文化寓意 | 第34-44页 |
一、“潇湘”文化寓意 | 第34-38页 |
二、北宋士大夫与绘画 | 第38-41页 |
三、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性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对中国山水的憧憬——日本中世对“潇湘八景”的吸收 | 第46-82页 |
第一节 中世武家社会对“潇湘八景”的接受 | 第48-60页 |
一、中世武家文化的建设 | 第48-51页 |
二、水墨画的传入和发展 | 第51-54页 |
三、室町时期的三种样式 | 第54-60页 |
第二节 从长卷到屏风绘——潇湘八景图屏风的展开 | 第60-73页 |
一、日本屏风绘的传统 | 第61-63页 |
二、潇湘八景图屏风的特点 | 第63-73页 |
第三节 从牧溪的《潇湘八景图》看日本中世审美意识特点 | 第73-80页 |
一、中日对牧溪的评价 | 第73-77页 |
二、牧溪的《潇湘八景图》与中世审美特点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三章 从“山水”到“风景” ——日本近世“潇湘八景”的展开 | 第82-123页 |
第一节 近世八景的展开——以浮世绘风景画为中心 | 第83-98页 |
一、近世八景文化的成立 | 第84-87页 |
二、从近江八景到各地八景 | 第87-95页 |
三、八景浮世绘风景画 | 第95-98页 |
第二节 江户人眼中的异国琉球——试论《琉球八景》中北斋的创作手法和意图 | 第98-110页 |
一、《琉球八景》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来源 | 第99-101页 |
二、《琉球八景》和《球阳八景图》的对比分析(图·) | 第101-105页 |
三、《琉球八景》的创作意图 | 第105-110页 |
第三节 东西方风景画的连接点——歌川广重的《近江八景》和《江户近郊八景》 | 第110-121页 |
一、《近江八景》 | 第111-115页 |
二、《江户近郊八景》 | 第115-119页 |
三、广重的位置 | 第119-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四章 浮世万象中的八景——日本近世八景见立绘 | 第123-154页 |
第一节 雅俗融合的方法——“见立”和见立绘 | 第124-134页 |
一、“见立”的背景 | 第124-126页 |
二、“雅俗融合”的方法——“见立” | 第126-130页 |
三、见立绘 | 第130-134页 |
第二节 从自然风光到春闺秘戏的飞跃——铃木春信的《坐铺八景》和《风流坐铺八景》 | 第134-142页 |
一、《坐铺八景》——从室外到室内的飞跃 | 第134-137页 |
二、《风流坐铺八景》——从室内到春画的飞跃 | 第137-142页 |
第三节 八景见立绘的百花齐放 | 第142-153页 |
一、人物八景 | 第143-145页 |
二、各地八景 | 第145-146页 |
三、曲艺八景 | 第146-149页 |
四、趣味八景 | 第149-150页 |
五、广告八景 | 第150-151页 |
六、春画八景 | 第151页 |
七、文学八景 | 第151-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五章 东亚风景的记忆——日本近现代的“潇湘八景” | 第154-174页 |
第一节 近代美术中的“潇湘八景” ——横山大观与寺崎广业的“对决” | 第155-165页 |
一、传统与近代交涉的明治画坛 | 第156-159页 |
二、横山大观与寺崎广业的“对决” | 第159-162页 |
三、夏目漱石的评价 | 第162-165页 |
第二节 战后横山操的《潇湘八景》——回归传统的工具 | 第165-173页 |
一、战后日本画的发展 | 第165-167页 |
二、横山操的艺术生涯 | 第167-169页 |
三、《潇湘八景》和《越路十景》 | 第169-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174-181页 |
一、本文内容总结 | 第174-179页 |
(一) 日本风景观的特点 | 第175-176页 |
(二) 日本美意识的特点 | 第176-177页 |
(三) 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和方法 | 第177-179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79-181页 |
(一) 创新点 | 第179-180页 |
(二) 不足点和新的课题 | 第180-181页 |
图片信息 | 第181-224页 |
图版出处 | 第224-229页 |
参考文献(按出版日期排序) | 第229-237页 |
谢辞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