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页 |
·“高参小”概述 | 第11页 |
· 高校体育教学社会服务概述 | 第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内关于体育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国内外体育特色方面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 实地测试法 | 第14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4-16页 |
· 访谈法 | 第16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6页 |
· 对比分析法 | 第16-17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7-38页 |
· “高参小”工作的基本现状 | 第17页 |
· “高参小”工作的来源 | 第17页 |
· “高参小”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运行方式 | 第17-19页 |
· “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工作的运行方式 | 第18-19页 |
· “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现状 | 第19-26页 |
· 结对小学的师资现状 | 第19-20页 |
· 结对小学的特色体育项目开展现状 | 第20-23页 |
· 结对小学的体育经费及场地器材现状 | 第23页 |
· “高参小”实习教师体育教学现状 | 第23-24页 |
· “高参小”实习教师的培训现状 | 第24页 |
· 高校与结对小学的交流现状 | 第24-25页 |
· “高参小”结对小学当前的问题及需求 | 第25-26页 |
· 对“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工作的评价调查结果 | 第26-30页 |
· 政府方对“高参小”工作的评价调查结果 | 第26页 |
· 小学方对“高参小”工作的评价调查结果 | 第26-28页 |
· 高校方对“高参小“工作的评价调查结果 | 第28-30页 |
· “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工作已取得的初步成果 | 第30-33页 |
· 政府方取得的初步成果 | 第30页 |
· 小学方取得的初步成果 | 第30-32页 |
· 高校方取得的初步成果 | 第32-33页 |
· “高参小”工作成果对政府方、高校方、小学方的影响 | 第33-35页 |
· “高参小”工作成果对政府方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高参小”工作成果对小学方的影响 | 第34页 |
· “高参小”工作成果对高校方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影响“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 政府方的影响因素 | 第35页 |
· 小学方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 高校方的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8页 |
· 建议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52页 |
附录A 对北京体育大学“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效果的调查问卷(高校方) | 第43-45页 |
附录B 对北京体育大学“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效果的调查问卷(小学方) | 第45-48页 |
附录C 对北京体育大学“高参小”体育教学社会服务效果的调查问卷(实习教师) | 第48-51页 |
附录D 对东北旺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