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路径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路径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1-4 页
Abstract第4-10 页
引言第10-16 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 页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第10-13 页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3-14 页
  四、本文的分析框架第14-16 页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第16-29 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概念界定第16-19 页
    一、世界制造中心及相关概念第16 页
    二、世界技术创新中心及相关概念第16-18 页
    三、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关系第18-19 页
    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第19 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9-29 页
    一、关于国际产业转移与世界制造中心变迁问题的研究第19-24 页
    二、关于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研究第24-29 页
第二章 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变迁的历史分析第29-51 页
  第一节 英国:第一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第29-33 页
    一、背景与条件第29-30 页
    二、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过程第30-31 页
    三、英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第31-32 页
    四、英国被后进国家赶超的原因第32-33 页
  第二节 德国:第二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第33-37 页
    一、背景与条件第33 页
    二、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过程第33-34 页
    三、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第34-36 页
    四、德国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的原因第36-37 页
  第三节 美国: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第37-40 页
    一、背景与条件第37 页
    二、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过程第37-38 页
    三、美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第38-39 页
    四、美国能够长期保持世界技术创新中心地位的原因第39-40 页
  第四节 日本:第四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第40-45 页
    一、背景与条件第40-42 页
    二、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过程第42-43 页
    三、日本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第43-44 页
    四、日本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的原因第44-45 页
  第五节 第四代工业化经济体的表现第45-50 页
    一、第四代工业化经济体的发展概况第45-46 页
    二、韩国:重点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第46-48 页
    三、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的比较第48-49 页
    四、对日韩模式的剖析第49-50 页
  小结第50-51 页
第三章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障碍与机遇第51-65 页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第51-57 页
    一、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前列第51-53 页
    二、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第53-54 页
    三、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第54 页
    四、中国制造业粗放式发展给资源、能源与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第54-56 页
    五、已经拥有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第56-57 页
  第二节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主要障碍第57-61 页
    一、技术引进遭遇重重限制,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难度加大第57-58 页
    二、发达国家之间形成“强强联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控制第58-59 页
    三、国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对中国的优秀企业蓄意并购第59-60 页
    四、中国将经历高成本的工业化,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受挤压第60-61 页
  第三节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机遇第61-64 页
    一、技术范式变革带来的机会第61-62 页
    二、研发全球化带来的机会第62-63 页
    三、规模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提供战略空间第63-64 页
  小结第64-65 页
第四章 中国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路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自主开发?第65-88 页
  第一节 最优技术进步路径的理论依据:后发优势理论第65-71 页
    一、后发优势理论研究述评第65-67 页
    二、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第67-68 页
    三、后发优势的实现条件第68-71 页
    四、实现后发优势需要克服的障碍第71 页
  第二节 后发国家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第71-81 页
    一、关于技术进步路径的争论第71-73 页
    二、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选择:一个简单的两阶段模型第73-77 页
    三、“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三阶段模型第77-81 页
  第三节 三个阶段的转换条件与“后发陷阱”第81-87 页
    一、三个阶段的转换条件第81-83 页
    二、后发陷阱之一:“简单引进”陷阱第83-86 页
    三、后发陷阱之二:“简单模仿”陷阱第86-87 页
  小结第87-88 页
第五章 最优技术进步路径的实证检验第88-109 页
  第一节 实证检验的技术路线第88-92 页
    一、实证检验的方法——Malmquist 指数法第88-89 页
    二、Malmquist 指数法的理论模型第89-91 页
    三、检验最优技术进步路径的技术路线第91-92 页
  第二节 实证检验第92-100 页
    一、数据的选取第92-93 页
    二、资本存量K 的估算第93-95 页
    三、实证检验第95-100 页
  第三节 对实证检验结果的解读第100-108 页
    一、日本的数据验证了三阶段最优技术进步路径第100-102 页
    二、英、美、日三个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转换过程第102-105 页
    三、韩国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第105 页
    四、各新兴经济体对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第105-107 页
    五、对中国数据的检验结果——消化吸收再创新过于不足第107-108 页
  小结第108-109 页
第六章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产业突破方向第109-119 页
  第一节 过程产业: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突破方向第109-115 页
    一、过程产业及其技术经济特征第109-111 页
    二、过程产业应当作为中国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突破方向第111-113 页
    三、选择过程产业作为突破方向的可行性第113-114 页
    四、过程产业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路径——消化吸收再创新第114-115 页
  第二节 模块化产业:跟踪世界技术创新前沿第115-118 页
    一、模块化产业及其技术经济特征第115-116 页
    二、在模块化产业领域成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困难与障碍第116-117 页
    三、中国在模块化产业中应当采取跟踪策略第117 页
    四、模块化产业实现技术突破的方式——自主开发第117-118 页
  小结第118-119 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19-125 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119-121 页
    一、本文提出了后发国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三阶段最优技术进步路径假说第119 页
    二、实证检验证明了上述假说第119-120 页
    三、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是后发国家成长为新一代技术创新中心的关键第120 页
    四、中国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着力点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第120-121 页
  第二节 政策建议第121-123 页
    一、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着力点,加快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121 页
    二、加速完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培育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第121-122 页
    三、追踪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趋势,把握技术范式变革带来的机遇第122 页
    四、融合国际研发力量,把握研发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第122-123 页
    五、以过程为产业突破方向,率先在过程产业领域成为技术创新中心第123 页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第123-125 页
附表 1975-2005 年各国的 GDP、就业人数和资本存量第125-133 页
参考文献第133-145 页
博士期间的科研活动第145-146 页
致谢第146页

本篇论文共146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
供应链融资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影
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
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与出口导向型经济
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财税制度变迁
中国报业的产权问题研究
论网络表达自由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研究
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
日本明治时期新闻政策研究
论美国中亚战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950年代初中国国民党改造运动研究
对外援助的“欧洲模式”--以欧盟援
政治和谐:挑战与对策--以利益分析
“查韦斯现象”研究
承认的战略--中国对外政策中的承认
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
欧盟对外援助与欧洲一体化
政策的风向标:英国政党竞选宣言研
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
美国军工复合体:帝国支柱与挑战
商标反淡化研究
轻罪制度研究
论网络诽谤的政府规制
反垄断司法审查管辖研究
走向文化社会学--威廉斯文化思想研
阿兰·罗伯-格里耶新小说中的时间
时间之书——博尔赫斯研究
汉魏子书研究
中国现当代幻想文学研究
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以六大
乌兰巴托版蒙古文译本《今古奇观》
《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
结构·功能·符号--扬·穆卡若夫斯
近代日本和平思想的发展轨迹
嘉靖阁臣顾鼎臣研究
从经世走向洋务:徐继畬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技术研究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外化概念
戴维森的合理性理论研究
主体文化与变迁:伊斯兰意识形态研
当代中国基督教传播方式研究
佛教三圣信仰模式研究
《心经》四宗注疏研究
《坛经》禅学新探
荣格的基督宗教心理观
华藏世界:华严学的净土信仰
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设计研究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研究
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研究
服务业FDI与东道国制造业效率
中国知识产权证券化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在中韩技术贸易中的影响
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影响中国住房价格的金融因素分析
CDM、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保护
基于农户主体的粮食政策效应仿真分
改革开放以来需求面因素对我国经济
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基于消费
城市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农产品贸易虚拟水对水资源可持续利
基于就业创业角度的浙江大学生创业
财政社会性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
联合国多边发展援助与东北亚次区域
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增产效应研究
中国建材超市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问题及防治机制
浅论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
IT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基于Z公司的
我国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困境和
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需求导向式个人寿险营销模式探索
博物馆改革的初步探索--以杭州为例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
北京奥运会对上海世博会的启示--基
克林顿时期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研究
我国电视购物营销模式与信用机制研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市辖区政府的财政分权问题研究
我国物业税开征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政府采购中的监管机制问题研究--以
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及完善研究
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问题研
企业年金投资策略研究
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银行资本管理体
影响中国海外投资的反规避研究
金融监管顺周期性问题浅析
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整合可行性研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科研管理信息化
试论话语权与中国的新闻媒介--以拉
试析信息网络传播权
从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角度探讨网
在华国际女性时尚杂志本土化策略分
责任取向和独立取向的交织--父系继
城市社区中的少数民族群体研究--以
中韩劳动合同制度比较分析
职工探亲假制度研究--以杭州市区调
我国人才立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质量评估研究
论《日美安全条约》的形成--以美军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执政下的库尔德
解析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
协商民主面临的挑战:涵义、制度与
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研究
墨西哥民主化动因研究
统一俄罗斯党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关于中国女性公务员退休年龄问题的
政府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合作机
民营企业“隐性”慈善捐赠现象及其
政党对美国能源立法的影响1991年至
唐代边疆边防法律制度研究--以“译
和谐社会下法治理念演进的思考
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研究
我国民法上意定代理制度若干问题的
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问题研究
试论网络版权案中的管辖权和举证责
试论不动产登记前买受人期待权之法
中韩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制度比较研
人民调解制度的复兴与困境--以北京
拒绝作证权的历史、现状与重构
监狱医疗费用改革研究--以杭州市某
 
世界制造中心论文 技术创新中心论文 最优技术进步路径论文 Malmquist指数法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sdlwsyl**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