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10
页 |
引言 | 第10-16
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
页 |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第10-13
页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
页 |
四、本文的分析框架 | 第14-16
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6-29
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概念界定 | 第16-19
页 |
一、世界制造中心及相关概念 | 第16
页 |
二、世界技术创新中心及相关概念 | 第16-18
页 |
三、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关系 | 第18-19
页 |
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 第19
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9-29
页 |
一、关于国际产业转移与世界制造中心变迁问题的研究 | 第19-24
页 |
二、关于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研究 | 第24-29
页 |
第二章 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变迁的历史分析 | 第29-51
页 |
第一节 英国:第一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 | 第29-33
页 |
一、背景与条件 | 第29-30
页 |
二、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过程 | 第30-31
页 |
三、英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 | 第31-32
页 |
四、英国被后进国家赶超的原因 | 第32-33
页 |
第二节 德国:第二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 | 第33-37
页 |
一、背景与条件 | 第33
页 |
二、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过程 | 第33-34
页 |
三、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 | 第34-36
页 |
四、德国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的原因 | 第36-37
页 |
第三节 美国: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 | 第37-40
页 |
一、背景与条件 | 第37
页 |
二、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过程 | 第37-38
页 |
三、美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 | 第38-39
页 |
四、美国能够长期保持世界技术创新中心地位的原因 | 第39-40
页 |
第四节 日本:第四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 | 第40-45
页 |
一、背景与条件 | 第40-42
页 |
二、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过程 | 第42-43
页 |
三、日本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 | 第43-44
页 |
四、日本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的原因 | 第44-45
页 |
第五节 第四代工业化经济体的表现 | 第45-50
页 |
一、第四代工业化经济体的发展概况 | 第45-46
页 |
二、韩国:重点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 第46-48
页 |
三、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的比较 | 第48-49
页 |
四、对日韩模式的剖析 | 第49-50
页 |
小结 | 第50-51
页 |
第三章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障碍与机遇 | 第51-65
页 |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51-57
页 |
一、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 第51-53
页 |
二、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 | 第53-54
页 |
三、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 | 第54
页 |
四、中国制造业粗放式发展给资源、能源与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 第54-56
页 |
五、已经拥有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 | 第56-57
页 |
第二节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主要障碍 | 第57-61
页 |
一、技术引进遭遇重重限制,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难度加大 | 第57-58
页 |
二、发达国家之间形成“强强联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控制 | 第58-59
页 |
三、国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对中国的优秀企业蓄意并购 | 第59-60
页 |
四、中国将经历高成本的工业化,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受挤压 | 第60-61
页 |
第三节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机遇 | 第61-64
页 |
一、技术范式变革带来的机会 | 第61-62
页 |
二、研发全球化带来的机会 | 第62-63
页 |
三、规模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提供战略空间 | 第63-64
页 |
小结 | 第64-65
页 |
第四章 中国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路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自主开发? | 第65-88
页 |
第一节 最优技术进步路径的理论依据:后发优势理论 | 第65-71
页 |
一、后发优势理论研究述评 | 第65-67
页 |
二、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 | 第67-68
页 |
三、后发优势的实现条件 | 第68-71
页 |
四、实现后发优势需要克服的障碍 | 第71
页 |
第二节 后发国家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 第71-81
页 |
一、关于技术进步路径的争论 | 第71-73
页 |
二、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选择:一个简单的两阶段模型 | 第73-77
页 |
三、“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三阶段模型 | 第77-81
页 |
第三节 三个阶段的转换条件与“后发陷阱” | 第81-87
页 |
一、三个阶段的转换条件 | 第81-83
页 |
二、后发陷阱之一:“简单引进”陷阱 | 第83-86
页 |
三、后发陷阱之二:“简单模仿”陷阱 | 第86-87
页 |
小结 | 第87-88
页 |
第五章 最优技术进步路径的实证检验 | 第88-109
页 |
第一节 实证检验的技术路线 | 第88-92
页 |
一、实证检验的方法——Malmquist 指数法 | 第88-89
页 |
二、Malmquist 指数法的理论模型 | 第89-91
页 |
三、检验最优技术进步路径的技术路线 | 第91-92
页 |
第二节 实证检验 | 第92-100
页 |
一、数据的选取 | 第92-93
页 |
二、资本存量K 的估算 | 第93-95
页 |
三、实证检验 | 第95-100
页 |
第三节 对实证检验结果的解读 | 第100-108
页 |
一、日本的数据验证了三阶段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 第100-102
页 |
二、英、美、日三个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转换过程 | 第102-105
页 |
三、韩国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 | 第105
页 |
四、各新兴经济体对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 | 第105-107
页 |
五、对中国数据的检验结果——消化吸收再创新过于不足 | 第107-108
页 |
小结 | 第108-109
页 |
第六章 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产业突破方向 | 第109-119
页 |
第一节 过程产业: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突破方向 | 第109-115
页 |
一、过程产业及其技术经济特征 | 第109-111
页 |
二、过程产业应当作为中国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突破方向 | 第111-113
页 |
三、选择过程产业作为突破方向的可行性 | 第113-114
页 |
四、过程产业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路径——消化吸收再创新 | 第114-115
页 |
第二节 模块化产业:跟踪世界技术创新前沿 | 第115-118
页 |
一、模块化产业及其技术经济特征 | 第115-116
页 |
二、在模块化产业领域成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困难与障碍 | 第116-117
页 |
三、中国在模块化产业中应当采取跟踪策略 | 第117
页 |
四、模块化产业实现技术突破的方式——自主开发 | 第117-118
页 |
小结 | 第118-119
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19-125
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19-121
页 |
一、本文提出了后发国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三阶段最优技术进步路径假说 | 第119
页 |
二、实证检验证明了上述假说 | 第119-120
页 |
三、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是后发国家成长为新一代技术创新中心的关键 | 第120
页 |
四、中国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着力点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 | 第120-121
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21-123
页 |
一、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着力点,加快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第121
页 |
二、加速完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培育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 | 第121-122
页 |
三、追踪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趋势,把握技术范式变革带来的机遇 | 第122
页 |
四、融合国际研发力量,把握研发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 第122-123
页 |
五、以过程为产业突破方向,率先在过程产业领域成为技术创新中心 | 第123
页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3-125
页 |
附表 1975-2005 年各国的 GDP、就业人数和资本存量 | 第125-13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
页 |
博士期间的科研活动 | 第145-146
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