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烟叶质量与可用性 | 第15-17页 |
· 特色优质烟叶 | 第17-18页 |
· 烟叶化学成分 | 第18-20页 |
· 常规化学成分 | 第18-19页 |
· 香气前体物 | 第19-20页 |
· 中性香气物 | 第20页 |
· 烟叶感官评吸质量 | 第20-21页 |
· 烟叶化学成分与感官评吸质量关系 | 第21页 |
3 红大品种特性及种植概况 | 第21-23页 |
4 研究区域概述 | 第23-25页 |
5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6 试验设计 | 第26-28页 |
· 试验一——品种比较试验 | 第26页 |
· 试验二——品种示范 | 第26页 |
· 试验三——统一栽培法研究 | 第26-27页 |
· 试验四——生产大田取样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红大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特征研究 | 第28-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材料来源 | 第28页 |
· 常规化学成分检测 | 第28页 |
· 化学成分协调性指标计算 | 第28页 |
· 化学成分可用性评价方法 | 第28-30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0-40页 |
· 总糖与还原糖 | 第30-31页 |
· 烟碱与总氮 | 第31-32页 |
· 钾、氯与硫 | 第32-33页 |
· 总挥发酸与总挥发碱 | 第33-35页 |
· 化学成分协调性指标 | 第35-39页 |
· 糖碱比 | 第35-36页 |
· 氮碱比 | 第36页 |
· 两糖比 | 第36-37页 |
· 钾氯比 | 第37-38页 |
· 有效钾指数 | 第38-39页 |
· 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红大烟叶主要香气前体物特征 | 第42-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 材料来源 | 第42页 |
· 香气前体物测定 | 第42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2-56页 |
· 质体色素 | 第42-45页 |
· 多酚类物质 | 第45-47页 |
· 主要非挥发性有机酸 | 第47-50页 |
· 主要高级脂肪酸 | 第50-53页 |
· 挥发酸组分 | 第53-55页 |
· 烟气醇和指数和酸碱比 | 第55-56页 |
· 酸碱比 | 第55页 |
· 烟气醇和指数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红大烟叶部分中性香气物特征 | 第58-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 材料来源 | 第58页 |
· 中性香气物测定 | 第58-59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9-79页 |
· 西柏烷类降解产物 | 第59-64页 |
· 西柏三烯二醇类 | 第59-60页 |
· 氧化石竹烯 | 第60页 |
· 茄酮与降茄二酮 | 第60-61页 |
· 环戊二烯 | 第61-62页 |
· 异长叶烯 | 第62页 |
· 亚汕酸甲酯 | 第62-63页 |
· 西柏烷类总量 | 第63-64页 |
· 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 | 第64-68页 |
· 苯甲醇与苯乙醇 | 第64页 |
· 苯甲醛与苯乙醛 | 第64-65页 |
· 2-乙酰基吡咯 | 第65页 |
· 2,4庚二烯醛 | 第65-66页 |
· 3-羟基庚酸 | 第66页 |
· 吲哚 | 第66-67页 |
· 对二甲苯 | 第67页 |
· 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 | 第67-68页 |
· 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总量 | 第68页 |
· 美拉德反应产物 | 第68-74页 |
· 糠醛与糠醇 | 第68-69页 |
· 3-乙基-2-甲基-吡咯-2,5-二酮 | 第69-70页 |
· 3-羟基香叶酮 | 第70页 |
· 法尼基丙酮 | 第70-71页 |
· 呋喃酮 | 第71页 |
· 3-甲基呋喃酮 | 第71-72页 |
· 5-庚烯-2-酮 | 第72-73页 |
· 5-HYDROXYL-3-METHYL-1-INDANONE | 第73页 |
· 美拉德反应物总量 | 第73-74页 |
· 质体色素降解产物 | 第74-79页 |
· 新植二烯 | 第74页 |
· 巨豆三烯酮类 | 第74-76页 |
· 大马酮类 | 第76-77页 |
· 二氢猕猴桃内酯 | 第77页 |
· 香叶基丙酮 | 第77-78页 |
· 紫罗兰醇类 | 第78-79页 |
· 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 | 第79页 |
3 讨论 | 第79-82页 |
第五章 红大烟叶感官评吸质量特征 | 第82-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 材料来源 | 第82页 |
· 感官评吸质量评定 | 第82-83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8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3-89页 |
· 香型 | 第83页 |
· 香气特性 | 第83-85页 |
· 烟气特性 | 第85-86页 |
· 口感特性 | 第86-87页 |
· 燃烧特性 | 第87-88页 |
· 工业适用性 | 第88-89页 |
· 感官评吸总分 | 第89页 |
3 讨论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基于相似距离的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 第91-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 材料来源 | 第91页 |
· 相似距离分析方法 | 第91-9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3-101页 |
· 红大品种的不同常规化学成分与其他品种间相似性 | 第93-94页 |
· 红大品种的不同香气前体物与其他品种的相似性 | 第94-96页 |
· 红大品种的不同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与其他品种的相似性 | 第96-97页 |
· 红大品种的不同芳香属降解产物与其他品种的相似性 | 第97-98页 |
· 红大品种的不同美拉德反应物与其他品种的相似性 | 第98-100页 |
· 红大品种的不同质体色素降解产物与其他品种的相似性 | 第100-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红大烟叶化学成分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 第103-110页 |
1 | 第103页 |
· 材料来源 | 第103页 |
·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 | 第103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03-109页 |
· 常规化学成分与感官评吸质量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03-104页 |
· 香气前体物与感官评吸质量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04-105页 |
· 西柏烷类中性香气物与感官评吸质量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05-106页 |
· 芳香属降解产物与感官评吸质量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06-107页 |
· 美拉德反应物与感官评吸质量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07-108页 |
· 质体色素降解产物与感官评吸质量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08-109页 |
3 讨论 | 第109-110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0-114页 |
1 全文结论 | 第110-113页 |
· 红大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特征 | 第110页 |
· 红大烟叶主要香气前体物特征 | 第110-111页 |
· 红大烟叶部分中性挥发性香气物特征 | 第111-112页 |
· 红大烟叶感官评吸质量特征 | 第112页 |
· 红大烟叶化学成分与其他品种的相似性 | 第112-113页 |
· 红大烟叶化学成分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 第113页 |
2 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