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第一章 光基因技术调控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 | 第19-41页 |
1.1 引言 | 第19-21页 |
1.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1.2.1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 第21-24页 |
1.2.2 电极的制作和埋植 | 第24-27页 |
1.2.3 激光的刺激及神经元电活动的记录 | 第27-28页 |
1.2.4 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 | 第28-30页 |
1.2.5 大脑内光刺激范围测定 | 第30页 |
1.3 结果 | 第30-38页 |
1.3.1 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 | 第30-32页 |
1.3.2 特定波长的激光可调控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 | 第32-34页 |
1.3.3 GABA能神经元鉴定 | 第34-37页 |
1.3.4 小鼠脑内光刺激体积估算 | 第37-38页 |
1.4 讨论 | 第38-4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章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促进小鼠卒中后的康复 | 第41-55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42-48页 |
2.2.1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2.2.2 MCAO模型 | 第43-45页 |
2.2.3 神经功能评分 | 第45-46页 |
2.2.4 旷场实验 | 第46页 |
2.2.5 牺牲小鼠,取脑切片 | 第46-47页 |
2.2.6 焦油紫染色及脑萎缩体积的测定 | 第47-48页 |
2.3 结果 | 第48-53页 |
2.3.1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可促进卒中后小鼠神经功能的康复 | 第48-50页 |
2.3.2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可重建卒中后小鼠的运动功能 | 第50-51页 |
2.3.3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减少了脑萎缩体积 | 第51-53页 |
2.4 讨论 | 第53-54页 |
2.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密度的增加 | 第55-68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3.2.1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再生 | 第56-57页 |
3.2.2 TUNEL染色检测梗死边缘区凋亡细胞 | 第57页 |
3.2.3 CD31染色检测梗死边缘区血管密度 | 第57页 |
3.2.4 荧光定量及细胞计数 | 第57-58页 |
3.3 结果 | 第58-65页 |
3.3.1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增加了SVZ区Nestin+细胞的数量 | 第58-59页 |
3.3.2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减少了SVZ区 DCX+细胞的数量 | 第59-60页 |
3.3.3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减少了梗死边缘区DCX+细胞的数量 | 第60-61页 |
3.3.4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不影响BrdU+/NeuN+双阳性细胞的数量 | 第61-62页 |
3.3.5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减少了梗死边缘区TUNEL+细胞的数量 | 第62-63页 |
3.3.6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增加了梗死边缘区的血管密度 | 第61-65页 |
3.4 讨论 | 第65-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促进卒中后小鼠梗死边缘区bFGF的表达 | 第68-83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69-76页 |
4.2.1 主要试剂与相关溶液配制 | 第69-71页 |
4.2.2 脑样本的收集 | 第71-72页 |
4.2.3 RNA的提取 | 第72页 |
4.2.4 Real Time-PCR | 第72-74页 |
4.2.5 蛋白的提取 | 第74页 |
4.2.6 蛋白定量及Western | 第74-76页 |
4.3 结果 | 第76-80页 |
4.3.1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可促进bFGF表达 | 第76-77页 |
4.3.2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可促进b FGF蛋白水平的表达 | 第77-78页 |
4.3.3 梗死边缘区分泌增多的bFGF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 | 第78-80页 |
4.4 讨论 | 第80-82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抑制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对OGD细胞损伤后保护的体外验证 | 第83-100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84-89页 |
5.2.1 主要试剂与相关溶液配制 | 第84-85页 |
5.2.2 神经元的原代培养 | 第85-87页 |
5.2.3 原代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共培养 | 第87页 |
5.2.4 原代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共培养 | 第87页 |
5.2.5 原代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87-88页 |
5.2.6 糖氧剥夺条件下的光刺激 | 第88页 |
5.2.7 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 | 第88-89页 |
5.3 结果 | 第89-97页 |
5.3.1 GAD2-Arch-GFP转基因小鼠原代神经元的培养及鉴定 | 第89-91页 |
5.3.2 光刺激下双细胞培养体系及三种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91-96页 |
5.3.3 光刺激三种细胞培养体系后的条件培液可提高OGD条件后细胞的活性 | 第96-97页 |
5.4 讨论 | 第97-98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98-100页 |
全文总结 | 第100-102页 |
研究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8页 |
附录1 小鼠神经功能14分评分表 | 第118-119页 |
附录2 引物序列 | 第119-121页 |
附录3 中英文缩写字母表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