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12
页 |
摘要 | 第12-15
页 |
Abstract | 第15-18
页 |
第一章 毛刺属及拟毛刺属线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18-50
页 |
· 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的分类地位 | 第18
页 |
· 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的形态学特征 | 第18-20
页 |
· 毛刺属线虫 | 第18-19
页 |
· 拟毛刺属线虫 | 第19
页 |
· 两属线虫的主要区别 | 第19-20
页 |
· 属内种的鉴定依据 | 第20
页 |
· 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20-47
页 |
· 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分类发展简史 | 第20-21
页 |
· 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形态学分类方法概述 | 第21-41
页 |
· 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的种类及分布 | 第41-45
页 |
· 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分子鉴定与分类方法概述 | 第45-47
页 |
· 毛刺线虫和拟毛刺线虫的危害 | 第47-49
页 |
· 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 第47
页 |
· 传播植物病毒的介体线虫 | 第47-49
页 |
· 我国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分类学研究现状 | 第49-50
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50-60
页 |
· 材料 | 第50-52
页 |
· 供试线虫 | 第50-52
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52
页 |
· 方法 | 第52-60
页 |
· 线虫的分离 | 第52
页 |
· 线虫的杀死、固定及制片 | 第52-54
页 |
· 临时玻片的制作 | 第52-53
页 |
· 永久玻片的制作 | 第53-54
页 |
· 形态学观察及数值测量 | 第54
页 |
· 线虫DNA的提取 | 第54
页 |
· PCR扩增 | 第54-55
页 |
· 18S RNA基因中部分区段PCR扩增引物及程序 | 第55
页 |
· ITS1区PCR扩增引物及程序 | 第55
页 |
· ITS2区PCR扩增引物及程序 | 第55-56
页 |
· 28S RNA基因中D2D3区PCR扩增引物及程序 | 第56
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6
页 |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56-57
页 |
· PCR纯化产物的克隆 | 第57-59
页 |
· 连接 | 第57
页 |
· 大肠杆菌DH 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 | 第57
页 |
· 转化 | 第57-58
页 |
·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第58
页 |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58
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58-59
页 |
·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59
页 |
· RFLPs分析 | 第59-60
页 |
第三章 毛刺线虫属部分种群形态及rDNA分子特征 | 第60-103
页 |
· 南京毛刺线虫 | 第60-72
页 |
· 南京毛刺线虫不同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 第60-69
页 |
· 形态描述 | 第60-61
页 |
· 分布及形态测量值比较 | 第61-69
页 |
· 南京毛刺线虫18S RNA基因中部分区段、rDNA-ITS1区、rDNA-ITS2区与28 S RNA基因中D2D3区的扩增及分析 | 第69-72
页 |
· 小结 | 第72
页 |
· 巴基斯坦毛刺线虫 | 第72-83
页 |
· 巴基斯坦毛刺线虫不同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 第73-80
页 |
· 形态描述 | 第73
页 |
· 形态测量值比较 | 第73-80
页 |
· 巴基斯坦毛刺线虫18S RNA基因中部分区段、rDNA-ITS1区、rDNA-ITS2区与28S RNA基因中D2D3区的扩增及分析 | 第80-83
页 |
· 讨论 | 第83
页 |
· 雪松毛刺线虫 | 第83-93
页 |
· 形态与分子特征描述 | 第84-88
页 |
· 雪松毛刺线虫不同地理群体形态测量值比较研究 | 第88-93
页 |
· 毛刺线虫新种:Trichodorus n.sp | 第93-103
页 |
· 形态特征与模式产地 | 第93-94
页 |
· 形态测量值 | 第93
页 |
· 形态描述 | 第93
页 |
· 模式生境与寄主 | 第93-94
页 |
· 鉴定依据 | 第94
页 |
· 18S RNA基因中部分区段、rDNA-ITS1区、rDNA-ITS2区与28S RNA基因中D2D3区特征 | 第94-99
页 |
· 讨论 | 第99-103
页 |
第四章 拟毛刺线虫属部分种群形态及rDNA分子特征 | 第103-129
页 |
· 胼胝拟毛刺线虫 | 第103-113
页 |
· 胼胝拟毛刺线虫不同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 第104-108
页 |
· 形态描述 | 第104
页 |
· 分布及形态测量值比较 | 第104-108
页 |
· 胼胝拟毛刺线虫18S RNA基因中部分区段、rDNA-ITS1区、rDNA-ITS2区与28 S RNA基因中D2D3区的扩增及分析 | 第108-109
页 |
· 讨论 | 第109-113
页 |
· 肾形拟毛刺线虫 | 第113-120
页 |
· 肾形拟毛刺线虫不同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 第113-117
页 |
· 形态描述 | 第113-117
页 |
· 分布及形态测量值比较 | 第117
页 |
· 肾形拟毛刺线虫18S RNA基因中部分区段、rDNA-ITS1区、rDNA-ITS2区与28 S RNA基因中D2D3区的扩增及分析 | 第117-118
页 |
· 小结 | 第118-120
页 |
· 较小拟毛刺线虫 | 第120-129
页 |
· 较小拟毛刺线虫不同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 第121-125
页 |
· 形态描述 | 第121-122
页 |
· 不同种群形态测量值比较 | 第122-125
页 |
· 较小拟毛刺线虫18S RNA基因中部分区段、rDNA-ITS1区、rDNA-ITS2区与28 S RNA基因中D2D3区的扩增及分析 | 第125-128
页 |
· 小结 | 第128-129
页 |
第五章 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部分种群rDNA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9-136
页 |
· 7种毛刺类线虫rDNA不同区段的序列长度差异 | 第129
页 |
· 基于18S RNA基因中部分区段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9
页 |
· 基于rDNA-ITS1区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9-130
页 |
· 基于rDNA-ITS2区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30
页 |
· 基于28S RNA基因中D2D3区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30-135
页 |
· 小结 | 第135-136
页 |
第六章 植物寄生线虫18S rRNA基因多样性研究 | 第136-149
页 |
· 材料 | 第137-143
页 |
· 供试线虫 | 第137
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137-143
页 |
· 方法 | 第143-144
页 |
· DNA的提取 | 第143
页 |
· 用引物NEMF1、18S扩增18S RNA区 | 第143
页 |
· 用引物A、18S扩增18S RNA区 | 第143
页 |
· 18S RNA区PCR产物的纯化、克隆和测序 | 第143
页 |
·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143-144
页 |
· 结果 | 第144-148
页 |
· 各引物对扩增片段长度 | 第144
页 |
· 基于NEMF1/18S扩增所得18S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44-145
页 |
· 基于A/18S扩增所得18S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45-148
页 |
· 讨论 | 第148-149
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0
页 |
附录A:常用仪器 | 第160
页 |
附录B:常用试剂 | 第160-161
页 |
附录C:常用试剂的配置 | 第161-163
页 |
附录D:常用缓冲液的配置 | 第163-16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