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缩略词 | 第10-11
页 |
摘要 | 第11-14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1
页 |
1.影响植物锰毒发生的主要因素 | 第15-17
页 |
· 土壤中锰的存在形态和相互转化 | 第15-16
页 |
· 环境因素 | 第16
页 |
· 营养状况 | 第16-17
页 |
· 植物因素 | 第17
页 |
2.植物锰毒害的生理机制 | 第17-20
页 |
· 植物锰中毒的症状表现 | 第17
页 |
· 养分平衡及其机理 | 第17-18
页 |
· 活性氧损伤机理 | 第18-19
页 |
· 对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9-20
页 |
3.植物对锰的耐性解毒机制 | 第20-28
页 |
· 细胞壁和根系分泌物的固定作用 | 第20-21
页 |
· 质膜与植物金属离子胁迫 | 第21-23
页 |
· 液泡与植物金属离子胁迫 | 第23-24
页 |
· 抗氧化系统与植物金属离子胁迫 | 第24-28
页 |
4.锰毒的校正与防治 | 第28-31
页 |
· 土壤改良 | 第28-29
页 |
· 硅与植物的锰胁迫 | 第29
页 |
· 水杨酸与植物的重金属胁迫 | 第29-30
页 |
· 其他措施 | 第30-31
页 |
第二章 不同pH下高锰对黄瓜生长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31-38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
页 |
· 材料及处理 | 第31-32
页 |
· 测定方法 | 第32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
页 |
· 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32-33
页 |
· 对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3
页 |
· 对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第33-34
页 |
· 对叶、茎、根中锰含量的影响 | 第34
页 |
· 对叶、茎、根中K、Ca、Mg含量的影响 | 第34-35
页 |
· 对叶、茎、根中Fe、Cu、Zn含量的影响 | 第35
页 |
3 讨论 | 第35-38
页 |
第三章 低pH值和高锰对黄瓜氧化胁迫的复合效应 | 第38-46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
页 |
· 材料及处理 | 第38
页 |
· 测定方法 | 第38-39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
页 |
· MDA含量 | 第39
页 |
· 总SOD、Fe-SOD、Mn-SOD和Cu,Zn-SOD的活性 | 第39-41
页 |
· CAT的活性 | 第41-42
页 |
· GPX的活性 | 第42
页 |
· APX的活性 | 第42
页 |
· DHAR的活性 | 第42-43
页 |
· GR的活性 | 第43-44
页 |
3 讨论 | 第44-46
页 |
第四章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光合特性和营养吸收的影响 | 第46-5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
页 |
· 材料 | 第46
页 |
· 测定方法 | 第46-4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植株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47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7-48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8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第48-49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茎、根中Mn含量的影响 | 第49-50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茎、根中K、Ca、Mg含量的影响 | 第50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茎、根中Fe、Cu、Zn含量的影响 | 第50
页 |
3 讨论 | 第50-53
页 |
第五章 光照强度对高锰毒害下黄瓜氧化胁迫及抗氧化系统的调节 | 第53-64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
页 |
· 材料及处理 | 第53
页 |
· 测定方法 | 第53-54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第54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6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片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第56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片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第56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片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56-57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叶片不同细胞器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 第57-60
页 |
· 细胞质中抗氧化酶的活性 | 第57-58
页 |
· 叶绿体中抗氧化酶的活性 | 第58-59
页 |
· 线粒体中抗氧化酶的活性 | 第59-60
页 |
3 讨论 | 第60-64
页 |
第六章 不同光强下高锰对黄瓜膜系统ATP酶、焦磷酸酶和氧化还原系统的影响 | 第64-7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
页 |
· 材料培养 | 第64-65
页 |
1.2测定方法 | 第65-67
页 |
· 质膜和液泡膜微囊的提取 | 第65
页 |
· 质膜H~+-ATPase(P-H~+-ATPase)活性的测定 | 第65
页 |
· 质膜Ca~(2+)-ATPase(P-Ca~(2+)2-ATPase)活性的测定 | 第65-66
页 |
· 液泡膜H~+-ATPase(V-H~+-ATPase)活性的测定 | 第66
页 |
· 液泡膜Ca~(2+)-ATPase(V-Ca~(2+)-ATPase)活性测定 | 第66
页 |
· 液泡膜H~+-PPase(V-H~+-PPase)活性测定 | 第66
页 |
· 质膜氧化还原系统的测定 | 第66-6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0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处理对黄瓜根系P-H~+-ATPase、P-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 第67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处理对黄瓜根系V-H~+-ATPase、V-Ca~(2+)-ATPase和V-H~+-PPase活性的影响 | 第67-68
页 |
· 黄瓜根系质膜存在氧化还原系统的证明 | 第68-69
页 |
· 不同光强下高锰处理对黄瓜根系质膜NADH氧化速率、NADPH氧化速率、Fe(CN)_6~(3-)还原速率和EDtA-Fe~(3+)还原速率的影响 | 第69-70
页 |
3 讨论 | 第70-73
页 |
第七章 硅对高锰胁迫下黄瓜植株生长和矿质营养代谢的影响 | 第73-80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
页 |
· 材料 | 第73-74
页 |
· 测定方法 | 第74
页 |
· 干物质重量和矿质元素的测定 | 第74
页 |
· 亚细胞提取 | 第74
页 |
· 硅含量的测定 | 第74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
页 |
· 植株生长 | 第74-75
页 |
· 黄瓜植株不同组织中Mn的含量 | 第75
页 |
· 黄瓜植株不同组织中Si的含量 | 第75-76
页 |
· 黄瓜植株不同组织中K、Ca、Mg的含量 | 第76
页 |
· 黄瓜植株不同组织中Fe、Cu、Zn的含量 | 第76-78
页 |
· 黄瓜叶片和根系中Mn的亚细胞分布 | 第78-79
页 |
3 讨论 | 第79-80
页 |
第八章 硅对锰毒害下黄瓜叶片氧化胁迫的缓解效应 | 第80-87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
页 |
· 材料培养 | 第80
页 |
· 测定方法 | 第80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5
页 |
· 黄瓜叶片H_2O_2和MDA的含量 | 第80-81
页 |
· 抗氧化酶的活性 | 第81-83
页 |
· 抗坏血酸含量 | 第83-84
页 |
· 谷胱甘肽含量 | 第84-85
页 |
3 讨论 | 第85-87
页 |
第九章 硅对高锰胁迫下黄瓜根系膜系统的保护效应和代谢的调节作用 | 第87-9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
页 |
· 材料培养 | 第87
页 |
· 测定方法 | 第8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1
页 |
· 黄瓜根系质膜和液泡膜MDA的含量 | 第87-88
页 |
· 黄瓜根系质膜和液泡膜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 第88
页 |
· 黄瓜根系质膜H~+-ATPase和Ca~(2+)-ATPase的活性 | 第88-89
页 |
· 黄瓜根系质膜氧化还原系统 | 第89-90
页 |
· 黄瓜根系液泡膜H~+-ATPase、Ca~(2+)-ATPase和H~+-PPase活性 | 第90-91
页 |
3 讨论 | 第91-93
页 |
第十章 外源水杨酸(SA)缓解黄瓜锰毒害机理的研究 | 第93-102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4
页 |
· 材料 | 第93-94
页 |
· 测定方法 | 第94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4-99
页 |
· 植株生长 | 第94
页 |
· 黄瓜不同组织中Mn的含量 | 第94-95
页 |
· 黄瓜植株不同组织中K、Ca、Mg的含量 | 第95
页 |
· 黄瓜植株不同组织中Fe、Cu、Zn的含量 | 第95-96
页 |
· 黄瓜叶片中O_2~-产生速率、H_2O_2和MDA含量 | 第96
页 |
· 黄瓜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 | 第96-97
页 |
· 黄瓜叶片中抗坏血酸含量 | 第97-98
页 |
· 黄瓜叶片中谷胱甘肽含量 | 第98-99
页 |
3 讨论 | 第99-102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9
页 |
Abstract | 第119-123
页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123-124
页 |
致谢 | 第12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