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缩写词 | 第10-12
页 |
摘要 | 第12-14
页 |
Abstract | 第14-16
页 |
0 前言 | 第16-18
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8-30
页 |
· 植物杂种优势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 第18-24
页 |
· 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18-19
页 |
· 杂种优势的预测 | 第19-20
页 |
·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第20-24
页 |
· 杂种优势的理论学说 | 第20-22
页 |
·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 第22-23
页 |
· QTL效应与杂种优势 | 第23-24
页 |
· 杂种优势研究展望 | 第24
页 |
· cDNA-AFLP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 第24-26
页 |
· cDNA-AFLP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 第24-25
页 |
· cDNA-AFLP技术的特点 | 第25
页 |
· cDNA-AFLP技术的的应用 | 第25-26
页 |
· 研究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25-26
页 |
· 发展遗传标记 | 第26
页 |
· 分离特异表达的基因 | 第26
页 |
· cDNA-AFLP技术的发展 | 第26
页 |
· 植物分子转录图谱研究进展 | 第26-30
页 |
· 植物分子标记转录作图概况 | 第27-28
页 |
· 植物转录图谱的群体构建 | 第28
页 |
· 构建植物转录图谱的软件 | 第28
页 |
· 植物转录图谱的应用和意义 | 第28-29
页 |
· 利用转录图谱可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研究 | 第28-29
页 |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 第29
页 |
· 利用转录图谱进行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29
页 |
· 植物转录图谱研究展望 | 第29-30
页 |
2 芸薹作物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30-40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
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31
页 |
· 产量及其构成性状测定 | 第31
页 |
· 品质性状测定 | 第31
页 |
· 抗逆性测定 | 第31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
页 |
· 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优势表现 | 第31
页 |
· 品质性状的优势表现 | 第31-32
页 |
· 抗逆性的优势表现 | 第32-37
页 |
· 讨论 | 第37-40
页 |
· 不同的杂交组合对产量及其构成性状优势表现的影响 | 第37
页 |
· 品质性状的优势表现复杂性 | 第37
页 |
· 抗逆性优势表现的一致性 | 第37-40
页 |
3 芸薹作物杂种优势形成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40-54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
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
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2
页 |
· 还原糖、淀粉、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41
页 |
· 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呼吸速率测定 | 第41
页 |
· SOD、APX、CAT、G-POD活性测定 | 第41
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41-42
页 |
· SDS-PAGE分析 | 第42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1
页 |
· 不同时期不同杂交组合还原糖、淀粉、丙二醛(MDA)含量分析 | 第42
页 |
· 不同时期不同杂交组合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呼吸速率比较 | 第42-44
页 |
· 不同时期不同杂交组合SOD、APX、CAT、G-POD活性比较 | 第44
页 |
· 不同时期不同杂交组合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 第44-51
页 |
· 不同时期不同杂交组合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 第51
页 |
· 不同时期不同杂交组合酯酶同工酶分析 | 第51
页 |
· 不同时期不同杂交组合的蛋白质分析 | 第51
页 |
· 讨论 | 第51-54
页 |
· 芸薹作物杂种优势与新陈代谢关系 | 第51-52
页 |
· 芸薹作物杂种优势与酶活性的关系 | 第52
页 |
· 芸薹作物杂种优势与同工酶和蛋白质的关系 | 第52-54
页 |
4 芸薹作物杂交种及其亲本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54-64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
页 |
· 实验材料 | 第55
页 |
· 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55-56
页 |
· cDNA-AFLP方法 | 第56-58
页 |
· 统计分析 | 第58-60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2
页 |
· 不同时期不同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基因表达差异比较分析 | 第60
页 |
· 莲座期自交间、变种间、亚种间杂交种和亲本间基因表达差异 | 第60-61
页 |
· 杂交种莲座期基因差异表达类型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 第61-62
页 |
· 讨论 | 第62-64
页 |
· 杂种优势与基因表达时期 | 第62
页 |
· 杂种优势在基因表达上的复杂性 | 第62
页 |
· 上位效应与芸薹作物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62-64
页 |
5 芸薹作物cDNA-AFLP分子图谱的构建 | 第64-82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
页 |
· 实验材料 | 第65-66
页 |
· 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66
页 |
· cDNA-AFLP方法 | 第66
页 |
· F_2群体cDNA-AFLP标记分离检测 | 第66
页 |
· 数据的收集与编码 | 第66
页 |
· 利用Mapmaker/exp Version 3.0软件在PC机上构建图谱 | 第66-67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7
页 |
· 多态性引物筛选 | 第67
页 |
· F_2群体cDNA-AFLP标记分离 | 第67
页 |
· cDNA-AFLP分子图谱的构建 | 第67
页 |
· 讨论 | 第67-82
页 |
· cDNA-AFLP的多态性作为分子标记的可行性 | 第68-69
页 |
· 以cDNA的多态性作为分子标记的转录图谱的特点 | 第69-82
页 |
6 QTL效应与芸薹作物的杂种优势 | 第82-96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
页 |
· 实验材料 | 第83
页 |
· 农艺性状观察 | 第83
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3-84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4-92
页 |
· 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以及在F_2群体中的分布 | 第84
页 |
· 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和QTL分析 | 第84-92
页 |
· 讨论 | 第92-96
页 |
· QTL效应与杂种优势 | 第92-94
页 |
· 关于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 | 第94-96
页 |
结论 | 第96-98
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
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著 | 第10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