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9
页 |
绪论 | 第9-25
页 |
一 文化传统的积淀与儒学核心精神的影像传承 | 第10-16
页 |
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特质 | 第16-21
页 |
三 本课题研究现状、主要思路及研究范围 | 第21-25
页 |
上编 儒家传统的道德教化理念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 | 第25-80
页 |
第一章 道德理想主义与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特质 | 第25-41
页 |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与道德重建的影像诉求 | 第25-32
页 |
第二节 新中国电影中的道德净化倾向与90年代以来的道德多元主题 | 第32-37
页 |
第三节 中国电影中的性爱伦理与类型电影的道德意识 | 第37-41
页 |
第二章 入世理念与中国电影的忧患救世主题 | 第41-47
页 |
第一节 儒家入世理念与忧患意识的文化意蕴 | 第41-42
页 |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的百年传承 | 第42-47
页 |
第三章 儒家载道文艺观与中国电影的政治话语 | 第47-61
页 |
第一节 儒家艺术教化观念的构成与影响 | 第47-49
页 |
第二节 教化主题在中国百年电影中的历史变迁 | 第49-53
页 |
第三节 中国电影中儒家载道观念与政治权力话语的共生 | 第53-61
页 |
第四章 儒家理想人格与主旋律影片中的人物谱系 | 第61-80
页 |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内涵与十七年影片中的革命英雄主义 | 第61-63
页 |
第二节 "主旋律"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儒家人格特质 | 第63-80
页 |
中编 血缘观念中的家庭伦理片与乡土意识中的电影审美倾向 | 第80-143
页 |
第一章 家庭伦理片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性建构 | 第80-87
页 |
第一节 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历史溯源 | 第80-81
页 |
第二节 中国电影家庭伦理类型的确立与发展 | 第81-84
页 |
第三节 家国同构文化理念与中国电影的历史感表达 | 第84-87
页 |
第二章 孝悌观念与中国家庭伦理片的文化形态 | 第87-99
页 |
第一节 儒家孝悌伦理观的形成与文化价值 | 第87-89
页 |
第二节 中国现代电影孝悌主题的生发演变 | 第89-95
页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对孝悌观的审视与呈现 | 第95-99
页 |
第三章 中国电影中父子关系的儒学意蕴 | 第99-116
页 |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中父子关系的文化意蕴 | 第99-100
页 |
第二节 早期电影中的父亲形象与父子关系的伦理立场 | 第100-107
页 |
第三节 十七年电影中的父子模式与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多元父子命题 | 第107-116
页 |
第四章 意识形态话语与伦理法则的冲突与共鸣 | 第116-126
页 |
第一节 血亲复仇意识与中国电影的革命战争主题 | 第116-118
页 |
第二节 家庭伦理情感与群体观念的共鸣 | 第118-123
页 |
第三节 爱情伦理与主流话语的疏离整合 | 第123-126
页 |
第五章 儒家文化中的乡土观念与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 | 第126-143
页 |
第一节 乡土意识与中国电影的还乡主题变奏 | 第126-132
页 |
第二节 温柔敦厚理念与中国电影的诗化风格 | 第132-143
页 |
下编 儒家传统的负面影响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反思 | 第143-203
页 |
第一章 文化守成与中国电影的社会变革命题 | 第144-159
页 |
第一节 因循观念的批判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反思 | 第144-150
页 |
第二节 宗法人治观念与现代法治的冲突 | 第150-154
页 |
第三节 中国电影中的民俗景观与儒家文化批判 | 第154-159
页 |
第二章 女性婚恋命运的影像表达与中国电影的反封建立意 | 第159-181
页 |
第一节 儒家纲常伦理的历史演变与中国传统女性的生命困境 | 第159-161
页 |
第二节 伦理束缚与中国电影中女性的婚恋悲剧 | 第161-167
页 |
第三节 贞节观的影像批判与性张力下女性的悲情突围 | 第167-178
页 |
第四节 从子意识与慈母形象的深层隐痛 | 第178-181
页 |
第三章 传统伦理语境中的女性创业悲剧 | 第181-187
页 |
第一节 早期电影中的职业女性悲剧 | 第182-184
页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女性创业悲剧 | 第184-186
页 |
第三节 从反封建到女性主义话语的影像转型 | 第186-187
页 |
第四章 中庸人格与中国电影主体意识的高扬 | 第187-203
页 |
第一节 中庸人格的文化特征与中国电影的国民性批判 | 第187-191
页 |
第二节 寻根话语与中国电影中主体人格的理想建构 | 第191-195
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观照下的自然人性与独立人格 | 第195-203
页 |
结语 世界电影格局与儒家文化精神的重纳转化 | 第203-216
页 |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双重困境 | 第203-208
页 |
一 现代性语境中儒家文化传统的边缘化困境 | 第203-204
页 |
二 市场化困境与中国电影的伪民族性批判 | 第204-208
页 |
第二节 跨文化语境中儒家文化资源在电影中的重构转化 | 第208-216
页 |
一 儒家文化传统在中国电影中的重纳 | 第208-212
页 |
二 中国电影民族性呈现途径的相克相生 | 第212-213
页 |
三 华语电影观念与中国电影民族性多元化可能 | 第213-216
页 |
尾言 | 第216-221
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1-230
页 |
电影名录 | 第230-234
页 |
后记 | 第234-23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