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s | 第4-11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0
页 |
· 前言 | 第11-12
页 |
· 蛋白质印迹策略 | 第12-17
页 |
· 用于分子印迹的聚合物微球 | 第12-13
页 |
· 蛋白质大分子印迹方法的常见策略 | 第13-17
页 |
· 包埋印迹法 | 第14
页 |
· 表面印迹法 | 第14-15
页 |
· 抗原决定基印迹法 | 第15-16
页 |
· 乳液与大分子双重印迹协同法 | 第16
页 |
· 结晶诱导印迹法 | 第16-17
页 |
· 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17-23
页 |
· 蛋白质作为模板 | 第17-19
页 |
· 基材的选择 | 第19-21
页 |
· 成型方法 | 第21-22
页 |
· 模板分子的移除 | 第22-23
页 |
· 印迹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 第23-28
页 |
· 蛋白质分子的块体效应 | 第23-24
页 |
· 模板与基材的多官能团结合力 | 第24
页 |
· 印迹-识别过程体系的变化 | 第24-25
页 |
· 表面印迹法 | 第25-28
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方法 | 第28-31
页 |
· 水相制备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的意义 | 第31
页 |
· 其他理论 | 第31-38
页 |
· 目标作用模式原理 | 第32
页 |
· 印迹诱导适配原理 | 第32-34
页 |
· 重结合的多种作用力共存模式 | 第34-36
页 |
· 机遇和挑战 | 第36-38
页 |
·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和拟研究的内容 | 第38-40
页 |
第二章 快速分散法水相制备蛋白质大分子印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 | 第40-54
页 |
· 前言 | 第40
页 |
· 实验部分 | 第40-44
页 |
· 原料及仪器 | 第40-41
页 |
· 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制备 | 第41-43
页 |
· 非印迹凝胶微球的制备 | 第41-42
页 |
· BSA 印迹凝胶微球的制备 | 第42-43
页 |
· 微球的形貌观察和粒径统计 | 第43
页 |
· 重结合特性的测定 | 第43-44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
页 |
· 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制备与形态研究 | 第44-50
页 |
· 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4-45
页 |
· 注射速度的影响 | 第45-46
页 |
· SA 水溶液浓度、CaCl_2 溶液浓度及转速的影响 | 第46-49
页 |
· 针头的影响 | 第49
页 |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49-50
页 |
· 微球的粒径分布 | 第50-51
页 |
· 印迹聚合物微球的重结合特性 | 第51-5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
页 |
第三章 锐孔法水相制备蛋白质大分子印迹凝胶微球 | 第54-72
页 |
· 前言 | 第54
页 |
· 实验部分 | 第54-57
页 |
· 原料及规格 | 第55
页 |
· 仪器及型号 | 第55
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7
页 |
· BSA 印迹微球的制备 | 第55-56
页 |
· 微球形貌观测 | 第56
页 |
· 重结合测试 | 第56-57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71
页 |
· 滴加法制备微球的形貌研究 | 第57-62
页 |
· 滴加法制备微球的重结合行为研究 | 第62-63
页 |
· 锐孔吹滴法制备微球的研究 | 第63-66
页 |
· 重结合实验 | 第66-71
页 |
· 锐孔吹滴法制备的BSA 印迹微球的印迹效率 | 第66-67
页 |
· 不同直径微球的重结合实验 | 第67-70
页 |
· BSA 印迹微球的重结合特异选择性 | 第70-71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
页 |
第四章 蛋白质聚集态的表征及控制条件研究 | 第72-101
页 |
· 前言 | 第72-75
页 |
· 实验部分 | 第75-78
页 |
· 原料及规格 | 第75-76
页 |
· 仪器及型号 | 第76
页 |
· 实验方法 | 第76-78
页 |
· SDS-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76-77
页 |
· SDS-BSA 复合体系的粒径测量 | 第77
页 |
· SDS-BSA 复合体系紫外吸收光谱测量 | 第77
页 |
· SDS-BSA 复合体系电导率测量 | 第77-78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8-98
页 |
· SDS-BSA 复合体系的粒径分布测试 | 第78-87
页 |
· 动态光散射测试分子聚集体有效粒径的原理 | 第78-79
页 |
· SDS 浓度对BSA 溶液粒径的影响 | 第79-86
页 |
· pH值对BSA溶液粒径的影响 | 第86-87
页 |
· SDS-BSA 复合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测试 | 第87-92
页 |
· SDS-BSA 复合体系的电导率测试 | 第92-9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1
页 |
第五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与目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01-122
页 |
· 前言 | 第101-102
页 |
· 实验部分 | 第102-105
页 |
· 原料及仪器 | 第102-103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03-105
页 |
· 蛋白质溶液的配制及印迹微球的制备 | 第103
页 |
· 重结合产物组分间作用力的分析 | 第103-104
页 |
· 不同pH 环境中的重结合实验 | 第104
页 |
· 不同交联点密度(平衡溶胀比)印迹微球的重结合实验 | 第104-105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20
页 |
· BSA 分子印迹微球差热分析 | 第105-107
页 |
· BSA 分子印迹微球样品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7-109
页 |
· 不同pH 值环境中重结合行为的研究 | 第109-112
页 |
· 蛋白质在不同平衡溶胀比的印迹基材中的重结合行为研究 | 第112-114
页 |
· 对印迹诱导适配模型的定量解释 | 第114-120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
页 |
第六章 多聚态蛋白质印迹聚合物微球重结合行为的研究 | 第122-150
页 |
· 前言 | 第122-124
页 |
· 实验部分 | 第124-126
页 |
· 原料及仪器 | 第124-125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25-126
页 |
· BSA 溶液的配制 | 第125
页 |
· BSA 印迹微球的制备 | 第125
页 |
· BSA 重结合溶液的配制 | 第125-126
页 |
· BSA 印迹微球重结合实验 | 第126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49
页 |
· BSA 折叠态分子印迹微球在不同聚集态目标分子溶液中的重结合行为 | 第126-128
页 |
· SDS-BSA 复合体系分子印迹微球在不同聚集态目标分子溶液中的重结合行为 | 第128-131
页 |
· 聚集态相关的重结合行为的推导及预测方法 | 第131-138
页 |
· 蛋白质模板聚集态相关的重结合热力学模型研究 | 第138-149
页 |
· 单分子蛋白质重结合反应的阿伦尼乌斯方程 | 第139-140
页 |
· 二聚体蛋白质重结合反应的阿伦尼乌斯方程 | 第140-141
页 |
· 单分子和二聚体混合体系重结合反应的阿伦尼乌斯方程 | 第141-143
页 |
· 对单分子和二聚体蛋白质混合体系重结合反应模型的讨论 | 第143-145
页 |
· 对单分子和二聚体蛋白质混合体系化学势的研究 | 第145-147
页 |
· 离子强度对重结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147-14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
页 |
第七章 双蛋白质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重结合特性研究 | 第150-170
页 |
· 前言 | 第150-151
页 |
· 实验部分 | 第151-153
页 |
· 原料 | 第151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51-153
页 |
· 蛋白质溶液的配制 | 第152
页 |
· 蛋白质印迹微球的制备 | 第152-153
页 |
· 重结合过程的紫外吸收性能表征 | 第153
页 |
· 重结合过程的电导率表征 | 第153
页 |
· 重结合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表征 | 第153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53-169
页 |
· 双印迹微球重结合行为的紫外吸收表征结果 | 第153-157
页 |
· 重结合过程的静态电导率手段测试 | 第157-159
页 |
· 重结合过程的滴定(动态)实时电导率手段测试 | 第159-162
页 |
· 对双印迹微球重结合过程的滴定电导率测试研究 | 第162-164
页 |
· 印迹选择性的离子交换色谱法表征 | 第164-169
页 |
· 离子交换色谱概况 | 第164-166
页 |
· 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重结合母液的实验 | 第166-16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9-170
页 |
全文结论 | 第170-17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4
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84-186
页 |
致谢 | 第18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