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东方管理五缘关系视角的人格与绩效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
页 | ABSTRACT | 第9-11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
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
页 | 二、问题提出 | 第12-13
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
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14-16
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
页 | 六、本文创新 | 第16-18
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46
页 | 第一节 东方管理思想及五缘网络 | 第18-24
页 | 一、东方管理思想概述 | 第18-22
页 | 二、五缘网络概述 | 第22-24
页 | 第二节 人格理论综述 | 第24-30
页 | 一、人格理论 | 第24-27
页 | 二、人格特质研究 | 第27-28
页 | 三、"大五"人格研究 | 第28-30
页 | 第三节 工作绩效综述 | 第30-34
页 | 一、工作绩效的定义 | 第30-32
页 | 二、工作绩效的维度 | 第32-33
页 | 三、工作绩效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 第33-34
页 | 四、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 | 第34
页 | 第四节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 第34-46
页 |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 第35-36
页 | 二、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36-39
页 | 三、社会资本的维度 | 第39-41
页 | 四、中国的社会资本问题研究 | 第41-46
页 | 第三章 人格-五缘关系-绩效模型的构建 | 第46-73
页 | 第一节 人格与绩效 | 第46-56
页 | 一、中国社会的人格问题 | 第46-52
页 | 二、中国社会的绩效问题 | 第52-56
页 | 第二节 东方管理五缘关系及其作用 | 第56-62
页 | 一、五缘关系的概念 | 第56-57
页 | 二、五缘关系的成因 | 第57-58
页 | 三、五缘关系的作用 | 第58
页 | 四、五缘关系的意义 | 第58-59
页 | 五、五缘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应对 | 第59-60
页 | 六、五缘关系的未来发展 | 第60-61
页 | 七、五缘关系的测量 | 第61-62
页 | 第三节 理论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 第62-73
页 | 一、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 第62-65
页 | 二、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65-69
页 | 三、研究假设 | 第69-73
页 | 第四章 问卷调查 | 第73-98
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73-76
页 | 一、统计分析步骤及方法 | 第73-74
页 | 二、调查工具的选择 | 第74-75
页 | 三、初测问卷的定稿 | 第75-76
页 | 第二节 样本初测 | 第76-80
页 | 一、人格量表 | 第76-78
页 | 二、五缘关系量表 | 第78-79
页 | 三、绩效量表 | 第79-80
页 | 四、正式问卷的形成 | 第80
页 | 第三节 正式测试 | 第80-90
页 | 一、正式测试的样本描述 | 第80-82
页 |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82-86
页 | 三、理论模型的参数测试 | 第86-87
页 | 四、人格绩效模型的测试 | 第87-88
页 | 五、人格-五缘关系-绩效模型的测试 | 第88-90
页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90-98
页 | 一、实证结论 | 第90-92
页 | 二、中国人的主流人格特质分析 | 第92-93
页 | 三、人格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 | 第93-94
页 | 四、五缘关系作为中介变量的分析 | 第94-96
页 | 五、结论的实践运用 | 第96
页 | 六、研究的不足 | 第96-97
页 | 七、研究展望 | 第97-98
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第98-119
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98-100
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98-99
页 | 二、案例研究步骤 | 第99
页 | 三、研究目标及案例选择 | 第99
页 |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99-100
页 | 五、文献对话 | 第100
页 | 第二节 华商网络的运作 | 第100-105
页 | 一、华商网络的现状 | 第100-101
页 | 二、华商网络的发展历程 | 第101-102
页 | 三、华商网络的运作机制 | 第102-105
页 | 第三节 日升昌的网络管理 | 第105-110
页 | 一、票号的发展背景 | 第105-106
页 | 二、依附官吏的关系网络 | 第106-107
页 | 三、以诚信赢得客户的关系网络 | 第107
页 | 四、合作式的同行关系网络 | 第107-108
页 | 五、以信任为基础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 第108-109
页 | 六、日升昌的"三为"思想理念 | 第109-110
页 | 第四节 李嘉诚的为人处事之道 | 第110-114
页 | 一、以人为本,关心员工 | 第110-111
页 | 二、牺牲利益,帮助同行 | 第111
页 | 三、以诚待人,信守承诺 | 第111-112
页 | 四、热心公益,真心为人 | 第112-113
页 | 五、彬彬有礼,以和为贵 | 第113
页 | 六、小结 | 第113-114
页 | 第五节 研究结论 | 第114-119
页 | 一、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114-117
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117
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117-119
页 | 第六章 东方管理五缘关系运作机制 | 第119-137
页 | 第一节 五缘网络内涵研究 | 第119-121
页 | 一、五缘网络内涵的延展 | 第119
页 | 二、不同类型五缘网络的重要性 | 第119-120
页 | 三、东方管理五缘网络内容的补充 | 第120-121
页 | 第二节 东方管理五缘关系体系构建 | 第121-133
页 | 一、五缘关系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121-123
页 | 二、五缘关系体系的内容 | 第123-130
页 | 三、五缘关系的动态过程 | 第130-133
页 | 第三节 五缘关系体系与东方管理思想 | 第133-137
页 |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运用 | 第133-134
页 | 二、以德为先思想的运用 | 第134
页 | 三、人为为人思想的运用 | 第134-135
页 | 四、研究展望 | 第135-137
页 | 总结 | 第137-138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1
页 | 附录 | 第151-155
页 | 后记 | 第155-156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