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
页 |
英文摘要 | 第5-13
页 |
1 绪论 | 第13-20
页 |
1.1 引言 | 第13-14
页 |
1.2 问题的提出:中国外交决策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弊端 | 第14-15
页 |
1.2.1 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对中国外交决策的挑战 | 第14
页 |
1.2.2 中国传统外交决策工作模式的弊端 | 第14-15
页 |
1.3 技术背景: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 第15-17
页 |
1.3.1 DSS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 第16-17
页 |
1.3.2 DSS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 第17
页 |
1.4 DSS对外交决策具有很强的帮助 | 第17-18
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8-19
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
页 |
2 论研究及实践综述 | 第20-38
页 |
2.1 决策研究综述 | 第20-25
页 |
2.1.1 决策的定义与特征 | 第20-21
页 |
2.1.2 决策过程 | 第21-23
页 |
2.1.3 决策的类型 | 第23
页 |
2.1.4 群体决策 | 第23-25
页 |
2.2 外交决策研究综述 | 第25-28
页 |
2.2.1 外交及外交决策 | 第25-26
页 |
2.2.2 外交决策模式 | 第26-28
页 |
2.2.3 外交决策的特点 | 第28
页 |
2.3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实践综述 | 第28-36
页 |
2.3.1 当前DSS的主要研究领域 | 第28-32
页 |
2.3.2 DSS应用的主要发展趋势 | 第32-33
页 |
2.3.3 国内外关于DSS的开发应用状况 | 第33-36
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
页 |
3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构想 | 第38-55
页 |
3.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第38
页 |
3.2 中国、美国、日本外交决策机制分析 | 第38-43
页 |
3.2.1 中国外交决策体系现状研究及分析 | 第38-41
页 |
3.2.2 美国外交决策机制分析 | 第41-42
页 |
3.2.3 日本外交决策体系分析 | 第42-43
页 |
3.3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框架设想 | 第43-54
页 |
3.3.1 层次的划分 | 第43
页 |
3.3.2 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类型分析 | 第43-48
页 |
3.3.3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框架构想的提出 | 第48-49
页 |
3.3.4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49-50
页 |
3.3.5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 | 第50-51
页 |
3.3.6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和总体技术路线 | 第51-53
页 |
3.3.7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形式的论证 | 第53-54
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
页 |
4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论证 | 第55-61
页 |
4.1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用户层次及其需求分析 | 第55-57
页 |
4.2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 | 第57-60
页 |
4.2.1 外事部门的工作内容 | 第57-58
页 |
4.2.2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业务功能 | 第58
页 |
4.2.3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功能 | 第58-60
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
页 |
5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论证 | 第61-74
页 |
5.1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对技术的基本要求 | 第61
页 |
5.2 部门级外交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分析 | 第61-69
页 |
5.2.1 传统技术类型的DSS不适合部门级外交决策支持系统 | 第61-63
页 |
5.2.2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部门级外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第63-69
页 |
5.3 国家级外交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分析 | 第69-71
页 |
5.3.1 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类型 | 第69-70
页 |
5.3.2 国家级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结构 | 第70-71
页 |
5.4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方案的确定 | 第71-73
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
页 |
6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方案的描述 | 第74-89
页 |
6.1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位 | 第74-75
页 |
6.1.1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类型定位 | 第74
页 |
6.1.2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目标定位 | 第74-75
页 |
6.1.3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运行环境定位 | 第75
页 |
6.2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模块结构 | 第75-81
页 |
6.2.1 人机交互模块 | 第76-77
页 |
6.2.2 信息传送模块 | 第77-78
页 |
6.2.3 数据仓库模块 | 第78-80
页 |
6.2.4 决策分析模块 | 第80-81
页 |
6.2.5 系统维护模块 | 第81
页 |
6.3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各库分析 | 第81-88
页 |
6.3.1 系统的数据库 | 第81-84
页 |
6.3.2 系统的模型库 | 第84-86
页 |
6.3.3 系统的知识库 | 第86-87
页 |
6.3.4 系统的方法库 | 第87-88
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8-89
页 |
7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方案的实施 | 第89-97
页 |
7.1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方法选择 | 第89-90
页 |
7.2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实施方式选择 | 第90-91
页 |
7.3 成立国家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综合协调机构来组织实施 | 第91-92
页 |
7.4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应用软件确定 | 第92-93
页 |
7.5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项目进度管理 | 第93
页 |
7.6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的评价 | 第93-94
页 |
7.7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 第94-96
页 |
7.7.1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 第94-96
页 |
7.7.2 可能遇到困难的对策 | 第96
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96-97
页 |
8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安全保密方案论证 | 第97-116
页 |
8.1 电子政务安全保密现状分析 | 第97-100
页 |
8.1.1 安全保密宏观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 第97-98
页 |
8.1.2 各部委安全保密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 第98
页 |
8.1.3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 第98-100
页 |
8.2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安全风险和需求分析 | 第100-105
页 |
8.2.1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 第100-101
页 |
8.2.2 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 第101-105
页 |
8.3 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网络系统常规安全解决方案 | 第105-114
页 |
8.3.1 各外事部门内部局域网 | 第105-106
页 |
8.3.2 国家政务专网 | 第106-107
页 |
8.3.3 外交门户网站 | 第107-108
页 |
8.3.4 网络应用安全基础平台 | 第108-114
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
页 |
9 政党外交辅助决策系统的介绍及启示 | 第116-144
页 |
9.1 中联部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现状 | 第116-117
页 |
9.1.1 基本概况 | 第116-117
页 |
9.1.2 政务系统应用情况 | 第117
页 |
9.2 政党外交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功能和性能 | 第117-120
页 |
9.2.1 主要功能 | 第117-120
页 |
9.2.2 性能 | 第120
页 |
9.3 政党外交辅助决策系统基本流程 | 第120-125
页 |
9.3.1 登陆流程 | 第120-122
页 |
9.3.2 网上办公业务流程 | 第122-123
页 |
9.3.3 档案业务需求流程 | 第123-124
页 |
9.3.4 办公信息与中联部行业信息的综合管理流程 | 第124-125
页 |
9.4 政党外交辅助决策系统技术路线 | 第125-127
页 |
9.5 中联部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情况简介及启示 | 第127-133
页 |
9.5.1 基本情况 | 第127-128
页 |
9.5.2 启示 | 第128-133
页 |
9.6 政党外交辅助决策系统建设规划 | 第133-140
页 |
9.6.1 政党外交辅助决策系统主要规划内容 | 第134-135
页 |
9.6.2 政党外交辅助决策系统应用系统建设内容 | 第135-140
页 |
9.7 政党外交辅助决策系统需解决的问题 | 第140-142
页 |
9.8 本章小结 | 第142-144
页 |
10 总结与展望 | 第144-146
页 |
10.1 课题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144
页 |
10.2 展望 | 第144-146
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6-154
页 |
致谢 | 第15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