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英文摘要 | 第7-16
页 |
0 引论 | 第16-26
页 |
0.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16-18
页 |
0.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
页 |
0.1.2 选题的意义 | 第17-18
页 |
0.2 研究述评 | 第18-23
页 |
0.2.1 文献综述 | 第18-22
页 |
0.2.2 简评 | 第22-23
页 |
0.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3-26
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23
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23-24
页 |
0.3.3 研究内容 | 第24-25
页 |
0.3.4 创新之处 | 第25-26
页 |
1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6-48
页 |
1.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6-31
页 |
1.1.1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 第27-28
页 |
1.1.2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意义 | 第28-31
页 |
1.1.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 | 第31
页 |
1.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1-37
页 |
1.2.1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32-34
页 |
1.2.2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第34-37
页 |
1.2.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规则与规则变革 | 第37
页 |
1.3 后发优势理论 | 第37-43
页 |
1.3.1 后发优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37-39
页 |
1.3.2 后发优势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第39-42
页 |
1.3.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后发优势 | 第42-43
页 |
1.4 复杂性科学理论 | 第43-48
页 |
1.4.1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背景 | 第44-45
页 |
1.4.2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 第45-47
页 |
1.4.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 第47-48
页 |
2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理性分析 | 第48-77
页 |
2.1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 第48-71
页 |
2.1.1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利润动因 | 第48-58
页 |
2.1.2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文化动因 | 第58-61
页 |
2.1.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制度动因 | 第61-64
页 |
2.1.4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 第64-71
页 |
2.2 出版体制改革的基点分析 | 第71-77
页 |
2.2.1 从改革开放前后出版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中找基点 | 第71-72
页 |
2.2.2 从民营书业企业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中找基点 | 第72
页 |
2.2.3 从导致行业差异扩大的制度弊端中找基点 | 第72-73
页 |
2.2.4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找基点 | 第73-75
页 |
2.2.5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中找基点 | 第75-77
页 |
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历史分析 | 第77-100
页 |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体制改革的历程 | 第77-85
页 |
3.1.1 第一阶段(1978—1985) | 第77-78
页 |
3.1.2 第二阶段(1985—1995) | 第78-81
页 |
3.1.3 第三阶段(1995—2000) | 第81-82
页 |
3.1.4 第四阶段(2000—至今) | 第82-85
页 |
3.2 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 第85-93
页 |
3.2.1 思想观念方面 | 第85-88
页 |
3.2.2 制度技术方面 | 第88-92
页 |
3.2.3 产业发展方面 | 第92-93
页 |
3.3 出版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93-100
页 |
3.3.1 舆论导向原则 | 第93-94
页 |
3.3.2 遵循市场规则原则 | 第94-95
页 |
3.3.3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原则 | 第95-97
页 |
3.3.4 分类指导原则 | 第97-100
页 |
4 中国出版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 第100-122
页 |
4.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 | 第100-102
页 |
4.1.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探索阶段(1978—1992) | 第100-101
页 |
4.1.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探索试点阶段(1992—2002) | 第101-102
页 |
4.1.3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阶段(2002—至今) | 第102
页 |
4.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 | 第102-109
页 |
4.2.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代表 | 第102-104
页 |
4.2.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简单总结 | 第104-109
页 |
4.3 出版企业的产权改革模式 | 第109-122
页 |
4.3.1 转制出版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模式 | 第109-112
页 |
4.3.2 市场成熟出版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模式 | 第112-115
页 |
4.3.3 中小出版企业的MBO改革模式 | 第115-116
页 |
4.3.4 出版企业的融资改革模式 | 第116-118
页 |
4.3.5 出版企业股权激励改革模式 | 第118-122
页 |
5 出版企业的内容制度改革模式 | 第122-144
页 |
5.1 出版企业的内容理念 | 第123-131
页 |
5.1.1 出版理念的定义 | 第123-124
页 |
5.1.2 出版的文化理念 | 第124-127
页 |
5.1.3 出版的内容理念 | 第127-131
页 |
5.2 出版产业的定位转换 | 第131-134
页 |
5.2.1 出版产业向内容产业聚集 | 第131-132
页 |
5.2.2 出版产业转向内容产业的技术支撑 | 第132-134
页 |
5.3 出版企业的角色转换改革模式 | 第134-144
页 |
5.3.1 出版企业的内容创新角色转换的改革模式 | 第134-138
页 |
5.3.2 出版企业的多元经营角色转换改革模式 | 第138-141
页 |
5.3.3 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科技出版的改革模式 | 第141-144
页 |
6 出版市场规则及政府行为改革模式 | 第144-161
页 |
6.1 政府出版管理与出版市场规则 | 第145-152
页 |
6.1.1 出版市场规则的功能 | 第145-149
页 |
6.1.2 政府出版管理的职能 | 第149-152
页 |
6.2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出版管理模式 | 第152-156
页 |
6.2.1 公共政策与社会公共服务相结合的英美德模式 | 第152-154
页 |
6.2.2 政府出版管理机构与公共政策相结合的法国模式 | 第154-156
页 |
6.3 我国出版管理机构的职能转换与定位 | 第156-161
页 |
6.3.1 政府出版管理体制和职能的四个转变 | 第156-157
页 |
6.3.2 政府出版管理职能的主要责任 | 第157-161
页 |
结语 | 第161-164
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1
页 |
后记 | 第17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