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 选题的科学依据及意义 | 第12-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现实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7-20页 |
·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 第20-21页 |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1-23页 |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21-22页 |
· 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 第22-23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23-26页 |
2 从媒介的意识形态性到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性 | 第26-41页 |
· 媒介的意识形态论 | 第27-30页 |
·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 | 第27-28页 |
· 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论 | 第28-30页 |
· 媒介拟像的意识形态论 | 第30页 |
· 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性分析 | 第30-35页 |
·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虚拟遮蔽性 | 第31-32页 |
·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复杂多元化 | 第32-33页 |
·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多渠道渗透性 | 第33页 |
·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交互回应性 | 第33-34页 |
·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对抗不安全性 | 第34-35页 |
· “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论及其批判 | 第35-41页 |
· “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 | 第35-37页 |
· 对“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批判 | 第37-41页 |
3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分析 | 第41-56页 |
·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性存在价值分析 | 第41-44页 |
· 维护政治合法性 | 第42页 |
· 进行政治动员和激励 | 第42-43页 |
·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 第43页 |
· 价值导向引导 | 第43-44页 |
·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特质分析 | 第44-47页 |
· “脱域机制”与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彰显 | 第44-45页 |
· “倒U模型”与“网络群体意见”的挟持 | 第45-46页 |
· 信息“协同过滤”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样性 | 第46-47页 |
·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式分析 | 第47-50页 |
· 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两大领域 | 第47-48页 |
·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层面 | 第48-49页 |
· 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建设方式 | 第49-50页 |
· 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分析 | 第50-56页 |
· 本质的内在统一性 | 第51-52页 |
· 表现方式的差异性 | 第52-53页 |
· 发展中存在的对立性 | 第53-56页 |
4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成就分析 | 第56-83页 |
· 确立了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容 | 第58-63页 |
· 坚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网络媒介的指导地位 | 第58-60页 |
· 丰富了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内容 | 第60-63页 |
· 创建了更多的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 | 第63-72页 |
· 形成了多层级对外网络传播格局 | 第63-66页 |
· 组建了多梯度国内主流新闻网站 | 第66-69页 |
· 开通了各级政府门户网站 | 第69-71页 |
· 创建了各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 第71-72页 |
· 建立了多层级自媒体话语平台 | 第72-76页 |
· 政府博客、微博客的创建 | 第73-74页 |
· 新闻博客、微博客的创建 | 第74-76页 |
· 思政博客、微博客的出现并发展 | 第76页 |
· 构建了多维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 第76-83页 |
· 立法监管 | 第76-78页 |
· 技术监管 | 第78-80页 |
· 制度监管 | 第80-81页 |
· 行业自律 | 第81-83页 |
5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83-108页 |
· 网络技术和信息霸权威胁中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 第83-90页 |
· 互联网核心技术和标准霸权 | 第83-85页 |
· 全球互联网监管上的霸权色彩 | 第85-88页 |
· 西方的强势网络信息话语权 | 第88-90页 |
· 中国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多样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90-96页 |
· 中国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多样性 | 第91-93页 |
· 意识形态多样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 第93-95页 |
· 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滞后性 | 第95-96页 |
· 网络媒介对权威的解构与对主流的策反 | 第96-101页 |
· “网络问责”对官方的监督和抵抗 | 第97-99页 |
· “翻墙”与“火星文”对权威的抵抗 | 第99-100页 |
· 网络文化冲击传统道德价值观 | 第100-101页 |
· 中国网络国际传播影响力偏低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第101-108页 |
· 中国对外信息网站的国际排名偏低 | 第102-103页 |
· 全球网民对中国对外信息网站的访问量偏低 | 第103-105页 |
· 对外传播政治色彩较浓 | 第105-106页 |
· 中国对外信息网站对受众研究不足 | 第106-108页 |
6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分析 | 第108-141页 |
· 提升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吸引力 | 第108-114页 |
· 完善和创新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 第108-111页 |
· 注重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社会的有机契合 | 第111-112页 |
· 增强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对话意识 | 第112-114页 |
· 增强中国政府网上执政能力建设 | 第114-120页 |
· 政府应树立和加强网络微观执政理念 | 第114-115页 |
· 政府应提高“一站式”电子信息服务 | 第115-117页 |
· 政府应适度和适当执行网络监管 | 第117-120页 |
· 主流媒介应积极强调有效传播与疏导 | 第120-123页 |
· 确立网络媒介互动平台 | 第120-121页 |
· 进行议程设置引导公共舆论 | 第121-122页 |
· 积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有效疏导 | 第122-123页 |
·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 第123-131页 |
· 网民行为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要求 | 第124-126页 |
· 网民行为弱连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渠道渗透 | 第126-129页 |
· 网民集体群动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造性 | 第129-131页 |
· 增强中国网络媒介的国际信息话语权 | 第131-141页 |
· 争取互联网技术的主动话语权 | 第132-135页 |
· 提高中国对外信息网站的传播影响力 | 第135-137页 |
· 提高国际合作的开放性 | 第137-141页 |
结语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1页 |
附录A 虐猫事件反映的“匿名制服”效应详细调查结果 | 第151-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55-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
作者简介 | 第160-16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