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致谢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7页 |
1.1 晚清法学翻译场域中的《法意》 | 第10-13页 |
1.2 法学翻译史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法学界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际汉学界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语言学和翻译学界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严复翻译研究 | 第16-29页 |
1.3.1 严复“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研究 | 第17页 |
1.3.2 严复译名研究 | 第17-18页 |
1.3.3 严复译著的研究 | 第18-24页 |
1.3.4 《法意》的研究 | 第24-2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2页 |
1.5 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6 本文架构 | 第34-37页 |
第2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第37-49页 |
2.1 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 第37-38页 |
2.2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早期译介 | 第38-39页 |
2.3 梁启超、《译书汇编》、张相文对孟德斯鸠学说的宣传与译介 | 第39-41页 |
2.3.1 梁启超对孟德斯鸠及其学说的宣传与介绍 | 第39页 |
2.3.2 《译书汇编》对《论法的精神》前四卷的译介 | 第39-40页 |
2.3.3 张相文对《论法的精神》上册的翻译 | 第40-41页 |
2.4 严复对《论法的精神》的译介 | 第41-47页 |
2.4.1 严复翻译《法意》的起始时间 | 第41-43页 |
2.4.2 严复翻译所用英文底本考 | 第43-47页 |
2.5 孟德斯鸠法学思想翻译传播的特点与影响 | 第47-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严复翻译《法意》的动因 | 第49-58页 |
3.1 严复翻译行为的整体文化解读 | 第49-51页 |
3.2 严复翻译《法意》的背景和动因 | 第51-57页 |
3.2.1 时代与社会需求 | 第52-53页 |
3.2.2 东学和张相文翻译的问题 | 第53-54页 |
3.2.3 严复的追求——“治道” | 第51-56页 |
3.2.4 孟德斯鸠学术方法的感召 | 第56-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严复启蒙翻译模式解析 | 第58-89页 |
4.1 翻译与启蒙 | 第58-63页 |
4.1.1 严复译介西学的用心 | 第58-59页 |
4.1.2 严复各译著的共性——启蒙 | 第59-60页 |
4.1.3 严复的启蒙话语系统 | 第60-63页 |
4.2 严复翻译理论与实践争议 | 第63-66页 |
4.2.1 “信达雅”与“达惜” | 第63-65页 |
4.2.2 严复翻译实践“信”的争议 | 第65-66页 |
4.3 《法意》中的失“信” | 第66-78页 |
4.3.1 漏译与误译 | 第67-68页 |
4.3.2 增译 | 第68-78页 |
4.4 《法意》案语与启蒙 | 第78-82页 |
4.5 启蒙与“信达雅” | 第82-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严复《法意》译名与“法治”思想建构 | 第89-163页 |
5.1 近代西学东渐中的译名问题 | 第89-91页 |
5.2 严复《法意》译名例解 | 第91-102页 |
5.2.1 音译 | 第91-93页 |
5.2.2 义译 | 第93-100页 |
5.2.3 严复与张相文译名的差异——以“government”为例 | 第100-102页 |
5.3 译名与中西法理之辨 | 第102-116页 |
5.3.1 "law”译名的挑战 | 第103-104页 |
5.3.2 “law”与“理”“礼”“法”“制” | 第104-116页 |
5.4 译名与“治道” | 第116-161页 |
5.4.1 "monarchy"是“君主”“独治”还是“立宪” | 第116-126页 |
5.4.2 "republic"是“民主”还是“共和” | 第126-140页 |
5.4.3 "liberty"与“自由”、“民权” | 第140-160页 |
5.4.4 严复“治”的思想建构 | 第160-1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6章 《法意》的接受及对近代法制转型的影响 | 第163-185页 |
6.1 《法意》在西法东渐史上的接受 | 第163-171页 |
6.1.1 严复启蒙翻译模式的意义 | 第163-168页 |
6.1.2 《法意》的接受 | 第168-171页 |
6.2 《法意》翻译与近代法制转型 | 第171-183页 |
6.2.1 晚清法律思想 | 第171-176页 |
6.2.2 沈家本修律思想与清末“礼法”之争 | 第176-178页 |
6.2.3 严复作为不在位的立法者 | 第178-18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83-18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85-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3页 |
附录1: 丁韪良《万国公法》中的"republic"译名 | 第203-204页 |
附录2: 清末编译的法学基础理论(1901-1911年) | 第204-206页 |
附录3: 严复《法意》中的高频语词 | 第206-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