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结露和结霜现象 | 第13-14页 |
1.2 结露和结霜对换热器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1 结露对空调冷凝传热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2 结霜对热泵传热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 超疏水表面主要特性及其应用领域 | 第16-21页 |
1.3.1 表面润湿性原理与分类 | 第16-18页 |
1.3.2 超疏水表面应用研究 | 第18-21页 |
1.4 超疏水涂层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4.1 低表面能材料的表面粗糙化 | 第21页 |
1.4.2 粗糙表面的低表面能修饰 | 第21-22页 |
1.4.3 超疏水纳米涂层 | 第22-23页 |
1.4.4 涂层强化构建技术 | 第23-25页 |
1.5 超疏水表面结露和结霜特性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5.1 防结露与冷凝传热 | 第25-26页 |
1.5.2 抗结霜/冰 | 第26-27页 |
1.6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工艺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31-45页 |
2.1 工艺路线 | 第31-32页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2-34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33-34页 |
2.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 | 第34-36页 |
2.3.1 Al_2O_3纳米阵列超疏水表面 | 第34页 |
2.3.2 SiO_2纳米超疏水涂层 | 第34-35页 |
2.3.3 CNT/SiO_2多级纳米超疏水涂层 | 第35-36页 |
2.4 超疏水涂层强化技术 | 第36-38页 |
2.4.1 有机-无机杂化技术 | 第36-37页 |
2.4.2 底面复合技术 | 第37-38页 |
2.5 超疏水换热器的规模化制备 | 第38-40页 |
2.5.1 湿化学氧化法 | 第38-39页 |
2.5.2 浸渍提拉法 | 第39-40页 |
2.5.3 喷涂法 | 第40页 |
2.6 表征与测试 | 第40-45页 |
2.6.1 润湿性测试 | 第40-41页 |
2.6.2 冷凝测试系统 | 第41-42页 |
2.6.3 冻融测试 | 第42页 |
2.6.4 热稳定性测试 | 第42页 |
2.6.5 耐磨损测试 | 第42页 |
2.6.6 耐化学浸泡性和耐候性测试 | 第42-45页 |
第三章 超疏水纳米涂层强化构建技术及其稳定性机制研究 | 第45-71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有机-无机杂化技术及其稳定性 | 第45-50页 |
3.2.1 表面特征与润湿性 | 第45-47页 |
3.2.2 表面机械稳定性 | 第47-48页 |
3.2.3 热稳定性与耐酸碱性 | 第48-49页 |
3.2.4 耐老化性及其防污自洁特性 | 第49-50页 |
3.3 底面复合技术及其稳定性 | 第50-57页 |
3.3.1 单一树脂对超疏水涂层的表面增强作用 | 第50-51页 |
3.3.2 复合树脂对超疏水涂层的表面增强作用 | 第51-53页 |
3.3.3 超疏水复合涂层的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 | 第53-55页 |
3.3.4 超疏水复合涂层的户外综合稳定性 | 第55-57页 |
3.4 可转移柔性超疏水薄膜的制备技术及其稳定性 | 第57-63页 |
3.4.1 可转移柔性超疏水薄膜的制备技术及其表面特性 | 第57-59页 |
3.4.2 可转移柔性超疏水薄膜的拉伸强度 | 第59-61页 |
3.4.3 可转移柔性超疏水薄膜的抗冲击特性 | 第61-62页 |
3.4.4 可转移柔性超疏水薄膜的耐磨损与自清洁特性 | 第62-63页 |
3.5 超疏水纳米涂层的稳定性增强机制 | 第63-68页 |
3.5.1 有机-无机杂化技术 | 第63-64页 |
3.5.2 底面复合技术 | 第64-65页 |
3.5.3 拉伸状态下的超疏水机制 | 第65-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四章 超疏水纳米涂层防结露特性研究 | 第71-93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AL_2O_3纳米阵列表面的制备及其防结露特性 | 第71-76页 |
4.2.1 表面特征与润湿性 | 第72-73页 |
4.2.2 冷凝露滴自驱弹跳行为 | 第73-75页 |
4.2.3 冷凝露滴的分布统计 | 第75-76页 |
4.3 SIO_2纳米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其防结露特性 | 第76-83页 |
4.3.1 表面特征与润湿性 | 第76-79页 |
4.3.2 冷凝露滴自驱弹跳行为 | 第79-81页 |
4.3.3 冷凝露滴非弹跳合并行为 | 第81-82页 |
4.3.4 冷凝露滴的分布统计 | 第82-83页 |
4.4 CNT/SIO_2多级纳米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其防结露特性 | 第83-87页 |
4.4.1 表面特征与润湿性 | 第84-86页 |
4.4.2 冷凝露滴自驱弹跳行为及其分布统计 | 第86-87页 |
4.5 超疏水表面冷凝露滴自驱弹跳机制 | 第87-91页 |
4.5.1 超疏水表面Cassie态热力学稳定性 | 第87-88页 |
4.5.2 超疏水表面露滴的合并自驱弹跳模型 | 第88-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超疏水纳米涂层抗结霜特性研究 | 第93-109页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5.2 AL_2O_3纳米阵列表面的抗结霜特性 | 第94-97页 |
5.2.1 Al_2O_3纳米阵列表面的结霜特性 | 第94-96页 |
5.2.2 Al_2O_3纳米阵列表面的融霜特性 | 第96-97页 |
5.3 SIO_2纳米多孔超疏水涂层的抗结霜特征 | 第97-103页 |
5.3.1 SiO_2纳米多孔超疏水涂层的结霜特性 | 第98-100页 |
5.3.2 SiO_2纳米多孔超疏水涂层的融霜特性 | 第100-103页 |
5.4 超疏水表面抗结霜及融霜自驱弹跳模型 | 第103-107页 |
5.4.1 结霜初期的形核势垒与形核密度 | 第103-104页 |
5.4.2 露滴的生长、冻结与霜层的叠加 | 第104-106页 |
5.4.3 融霜自驱弹跳模型 | 第106-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超疏水换热器的制备技术及其系统特性研究 | 第109-129页 |
6.1 引言 | 第109页 |
6.2 超疏水翅管式换热器的规模化构建技术研究 | 第109-118页 |
6.2.1 湿化学氧化法构建超疏水翅管式换热器 | 第109-112页 |
6.2.2 浸渍提拉法构建超疏水翅管式换热器 | 第112-114页 |
6.2.3 两步喷涂法构建超疏水翅管式换热器 | 第114-118页 |
6.3 超疏水翅管式换热器的系统传热特性 | 第118-125页 |
6.3.1 超疏水翅管式换热器供冷传热特性 | 第118-123页 |
6.3.2 超疏水翅管式换热器抗霜传热特性 | 第123-125页 |
6.4 超疏水辐射板式换热器的规模化构建及其传热特性 | 第125-12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29-131页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