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略词注释表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沥青混合料的微波加热原理 | 第15-19页 |
1.2.1 微波加热物料的原理及特点 | 第15-16页 |
1.2.2 微波吸收材料的分类和机理 | 第16-18页 |
1.2.3 沥青混合料的微波加热原理及优势 | 第18-19页 |
1.3 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1 微波加热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1.3.2 微波加热装置的开发 | 第21-22页 |
1.3.3 微波加热在路面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立论依据 | 第23-2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微波吸收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27-39页 |
2.1 主要原材料 | 第27-28页 |
2.1.1 钢渣 | 第27页 |
2.1.2 羰基铁粉和炭黑 | 第27-28页 |
2.1.3 其他实验药品和化学试剂 | 第28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3 吸波材料的制备 | 第29-32页 |
2.3.1 共沉淀法改性玄武岩集料 | 第29-31页 |
2.3.2 共沉淀法改性钢渣 | 第31页 |
2.3.3 羰基铁粉和炭黑改性沥青 | 第31-32页 |
2.4 吸波材料样品的表征 | 第32-37页 |
2.4.1 XRD 物相分析 | 第32-34页 |
2.4.2 微波加热样品的表征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 第39-57页 |
3.1 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成型 | 第39-43页 |
3.1.1 原材料性能 | 第39-40页 |
3.1.2 级配设计 | 第40-41页 |
3.1.3 最佳油石比确定 | 第41-43页 |
3.1.4 配合比设计结果 | 第43页 |
3.2 沥青混合料的电磁性能测试 | 第43-50页 |
3.2.1 测试原理 | 第44-45页 |
3.2.2 测试系统装置和校准 | 第45-46页 |
3.2.3 测试结果和分析 | 第46-50页 |
3.3 沥青混合料的微波加热研究 | 第50-55页 |
3.3.1 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整体温度测试 | 第50-53页 |
3.3.2 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单点温度测试 | 第53-55页 |
3.3.3 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温度结果理论验证 | 第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微波加热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场研究 | 第57-75页 |
4.1 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数值模型 | 第57-59页 |
4.2 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仿真模型 | 第59-64页 |
4.2.1 CST仿真软件的引入 | 第59-60页 |
4.2.2 CST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4.2.3 CST仿真模型的优化和结果 | 第61-64页 |
4.3 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室内模拟试验 | 第64-74页 |
4.3.1 室内模拟试验描述 | 第64-65页 |
4.3.2 沥青混合料试件微波吸收效率及温度场分布特性 | 第65-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微波吸收改性沥青混合料加热修复特征及效果评价 | 第75-89页 |
5.1 沥青混合料的微波修复 | 第75页 |
5.2 三点弯曲破坏试验中沥青混合料的微波修复效果 | 第75-80页 |
5.2.1 试验步骤描述 | 第75-76页 |
5.2.2 不同沥青混合料弯曲破坏-修复循环下微波修复效果 | 第76-80页 |
5.2.3 多次微波加热修复的可行性研究 | 第80页 |
5.3 三点弯曲疲劳试验中沥青混合料的微波修复效果 | 第80-87页 |
5.3.1 试验步骤描述 | 第80-81页 |
5.3.2 不同沥青混合料在自然状态和微波加热时的修复效果 | 第81-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微波吸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 第89-97页 |
6.1 高温稳定性试验 | 第89-90页 |
6.2 低温抗裂性试验 | 第90-91页 |
6.3 水稳定性试验 | 第91-94页 |
6.3.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第91-92页 |
6.3.2 冻融劈裂试验 | 第92-94页 |
6.4 抗滑性试验 | 第94-96页 |
6.4.1 手工铺砂法 | 第94-95页 |
6.4.2 摆式仪测试法 | 第95-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1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98页 |
7.3 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