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 第24-31页 |
2.1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 第24-26页 |
2.1.1 湿地的价值 | 第24-25页 |
2.1.2 湿地承载力 | 第25-26页 |
2.1.3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 第26页 |
2.2 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的双重效应 | 第26-28页 |
2.2.1 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正面效应 | 第27页 |
2.2.2 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负面效应 | 第27-28页 |
2.3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 第28-31页 |
2.3.1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8-29页 |
2.3.2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湿地旅游的生态伦理属性及其价值选择 | 第31-44页 |
3.1 生态伦理对自然保护的共性要求 | 第31-33页 |
3.1.1 保护环境 | 第31页 |
3.1.2 尊重生命 | 第31-32页 |
3.1.3 善待自然 | 第32-33页 |
3.2 湿地生态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 | 第33-39页 |
3.2.1 承认自然的价值 | 第33-35页 |
3.2.2 追求生态正义 | 第35-37页 |
3.2.3 实现人地关系和谐 | 第37-39页 |
3.3 生态伦理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 | 第39-44页 |
3.3.1 为可持续旅游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 第39-40页 |
3.3.2 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支持 | 第40-44页 |
第四章 湿地旅游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 第44-54页 |
4.1 湿地旅游资源盲目开发中的生态破坏 | 第44-48页 |
4.1.1 湿地水体富营养化 | 第44-45页 |
4.1.2 动植物种群结构改变 | 第45-46页 |
4.1.3 环保制度及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 第46-47页 |
4.1.4 环境解说及监测系统不完善 | 第47页 |
4.1.5 旅游环保专业人才缺乏 | 第47-48页 |
4.2 湿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非生态化 | 第48-51页 |
4.2.1 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不经济性 | 第48-49页 |
4.2.2 旅游资源公共产品属性导致市场调节失灵 | 第49-50页 |
4.2.3 经济发展至上导致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 | 第50页 |
4.2.4 湿地旅游企业生态责任缺失 | 第50-51页 |
4.3 湿地旅游者行为的道德失范 | 第51-54页 |
4.3.1 旅游者生活及相关旅游活动造成的污染 | 第51页 |
4.3.2 践踏及采摘行为对湿地植被和土质的破坏 | 第51-52页 |
4.3.3 对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4 对湿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生态伦理的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4-77页 |
5.1 强化政府保护湿地旅游资源的伦理责任 | 第54-57页 |
5.1.1 湿地旅游资源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 第54页 |
5.1.2 强化政府生态伦理责任的重要性 | 第54-55页 |
5.1.3 政府促进湿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方式 | 第55-57页 |
5.2 发展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旅游业 | 第57-66页 |
5.2.1 湿地旅游产业生态化 | 第57-62页 |
5.2.2 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 第62-64页 |
5.2.3 旅游企业是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者 | 第64-66页 |
5.3 培育调控湿地旅游者生态意识及行为 | 第66-77页 |
5.3.1 发挥生态伦理在培育湿地旅游者生态意识中的作用 | 第66-68页 |
5.3.2 对生态美的体验是湿地旅游者自发生态行为的情感基础 | 第68-70页 |
5.3.3 湿地旅游者生态意识与行为调控的方向及要求 | 第70-77页 |
第六章 基于生态伦理的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分析 | 第77-108页 |
6.1 尊重湿地旅游资源内在价值,坚持保护性开发 | 第77-87页 |
6.1.1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现状 | 第77-78页 |
6.1.2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 | 第78-81页 |
6.1.3 强化湿地生态景观及功能 | 第81-85页 |
6.1.4 保护性开发湿地旅游资源 | 第85-86页 |
6.1.5 湿地旅游资源利用与补偿并举 | 第86-87页 |
6.2 明确企业生态价值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 第87-93页 |
6.2.1 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生产生态化 | 第87-88页 |
6.2.2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引导绿色消费 | 第88-89页 |
6.2.3 加强生态价值观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引导 | 第89-90页 |
6.2.4 构建绿色供应链促进湿地产业集群生态化 | 第90-91页 |
6.2.5 采用生态技术实现湿地生态修复 | 第91-92页 |
6.2.6 节约配置资源完善湿地旅游服务功能 | 第92-93页 |
6.3 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强化生态意识的培养与宣传 | 第93-103页 |
6.3.1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者生态意识调查 | 第93-99页 |
6.3.2 加强湿地旅游者生态道德教育 | 第99-100页 |
6.3.3 制定湿地旅游者生态行为规范 | 第100-101页 |
6.3.4 增强对湿地生态景观的感知与体验 | 第101-102页 |
6.3.5 协同教育提高生态道德实践能力 | 第102-103页 |
6.4 保障举措 | 第103-108页 |
6.4.1 完善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 第103-104页 |
6.4.2 评估湿地生态容量指导科学规划 | 第104-106页 |
6.4.3 加强湿地资源环境监测 | 第106页 |
6.4.4 健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体制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7.2 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7.3 展望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附录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