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0页 |
1.1 土壤碳库与全球碳循环 | 第14页 |
1.2 农田土壤固碳 | 第14-17页 |
1.3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 第17-19页 |
1.4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 第19-21页 |
1.5 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 | 第21-27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我国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的差异 | 第30-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2.1.1 数据收集 | 第31页 |
2.1.2 Meta分析 | 第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2.2.1 总体土壤有机碳和总氮 | 第31-32页 |
2.2.2 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2.2.3 水田和旱地土壤总氮含量的变化 | 第33页 |
2.2.4 试验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5 试验年限对土壤总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生物稳定性的差异 | 第38-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38-39页 |
3.1.2 土壤取样 | 第39-40页 |
3.1.3 土壤培养 | 第40页 |
3.1.4 有机碳输入估算 | 第40页 |
3.1.5 土壤有机碳测定 | 第40-41页 |
3.1.6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2.1 土壤有机碳 | 第41-42页 |
3.2.2 土壤固碳速率及效率 | 第42-43页 |
3.2.3 土壤有机碳分解动态 | 第43-44页 |
3.2.4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 | 第44-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的差异 | 第48-5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48页 |
4.1.2 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稳定性 | 第48-49页 |
4.1.3 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 | 第49页 |
4.1.4 统计分析 | 第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4.2.1 不同有机碳组分 | 第49-50页 |
4.2.2 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的比例 | 第50-51页 |
4.2.3 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的差异 | 第54-6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5.1.1 试验地概况 | 第54页 |
5.1.2 土壤取样 | 第54-55页 |
5.1.3 土壤团聚体分组 | 第55页 |
5.1.4 土壤粘粒和游离氧化铁测定 | 第55页 |
5.1.5 统计分析 | 第5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5.2.1 土壤团聚体分布 | 第55-56页 |
5.2.2 团聚体自身有机碳的含量 | 第56-57页 |
5.2.3 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 | 第57-58页 |
5.2.4 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 | 第58-59页 |
5.2.5 土壤粘粒含量 | 第59-60页 |
5.2.6 土壤游离氧化铁的含量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环境条件(温度和水分)对红壤性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调控效应 | 第62-8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6.1.1 试验地概况 | 第63页 |
6.1.2 土壤取样 | 第63页 |
6.1.3 土壤培养 | 第63页 |
6.1.4 全球增温潜势和Q_(10)计算 | 第63-64页 |
6.1.5 统计分析 | 第6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8页 |
6.2.1 CO_2排放速率 | 第64-66页 |
6.2.2 CH_4排放速率 | 第66-67页 |
6.2.3 单位土壤重量的有机碳排放量 | 第67-71页 |
6.2.4 单位土壤碳含量的有机碳排放量 | 第71-73页 |
6.2.5 Q_(10) | 第73-7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全文讨论 | 第80-100页 |
7.1 区域尺度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固碳效应的差异 | 第80-81页 |
7.2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固碳效应及效率的差异 | 第81-83页 |
7.3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 | 第83-87页 |
7.4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的差异 | 第87-92页 |
7.5 土壤温度对红壤性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调控效应 | 第92-94页 |
7.6 水分条件对红壤性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调控效应 | 第94-98页 |
7.7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 第98-100页 |
第八章 全文小结 | 第100-138页 |
8.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01页 |
8.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01-104页 |
8.4 全文参考文献 | 第104-128页 |
8.5 附件1:meta分析所包含的参考文献 | 第128-135页 |
8.6 附件2:meta分析所包含站点的详细信息 | 第135-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