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动态环境下主观感觉反应的研究 | 第15-20页 |
· 动态环境下客观生理反应的研究 | 第20-21页 |
· 热环境舒适评价指标、模型和标准的研究 | 第21-23页 |
·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与评价 | 第23-24页 |
·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动态环境热舒适研究理论基础 | 第26-45页 |
· 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和生理调节理论 | 第26-29页 |
· 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 第26-28页 |
· 环境参数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 | 第29页 |
· 人体的热舒适方程 | 第29-30页 |
· 动态环境下人体的热适应性 | 第30-34页 |
· 热环境舒适性评价指标、模型和标准 | 第34-43页 |
· 稳态环境下的舒适性评价指标 | 第34-36页 |
· 动态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数学模型和热舒适指标 | 第36-38页 |
· 非采暖空调环境的适应性模型和 PMV 指标修正模型 | 第38-41页 |
· 热舒适标准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 重庆地区非采暖空调建筑的热环境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45-67页 |
· 我国的气候分区及重庆气候特征 | 第45-48页 |
· 我国的气候分区 | 第45-47页 |
· 重庆的气候特点 | 第47-48页 |
· 热环境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 第48-49页 |
· 测试仪器及测试要求 | 第49-50页 |
· 测试仪器 | 第49-50页 |
· 测试要求 | 第50页 |
· 重庆地区非采暖空调建筑热环境初步调查 | 第50-54页 |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0-54页 |
· 热环境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 | 第54页 |
· 重庆主城区非采暖空调建筑热环境的全年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54-65页 |
· 现场调研基本信息 | 第55-57页 |
· 重庆主城区室内外热环境状况 | 第57-60页 |
· 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 现场调研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生理实验的实验设计与生理参数的科学遴选 | 第67-93页 |
· 背景及目的 | 第67页 |
· 实验环境设计及实验室改建 | 第67-68页 |
· 人体生理参数及测试方法 | 第68-75页 |
· 体温 | 第68-69页 |
· 皮肤阻抗 | 第69页 |
· 心电图 ECG | 第69-70页 |
· 心率、血压 | 第70页 |
· 皮肤温度 | 第70-71页 |
· 神经传导速度 | 第71-75页 |
· 脑电图 EEG | 第75页 |
· 测试仪器的选择和确定 | 第75-79页 |
· 物理环境参数测试仪器 | 第76-77页 |
· 生理参数测试仪器 | 第77-79页 |
· 生理参数的遴选与确定 | 第79-91页 |
· 实验方案 | 第79-80页 |
· 方差分析 | 第80-83页 |
· 生理参数的确定 | 第83-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生理参数随室内环境参数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 第93-100页 |
· 背景及目的 | 第93页 |
· 实验方案 | 第93-95页 |
· 受试者基本信息 | 第93页 |
· 实验工况 | 第93-94页 |
· 实验步聚 | 第94-9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5-99页 |
· 室内热环境参数 | 第95-97页 |
· 人体生理参数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动态环境下人体生理参数与停留时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 第100-114页 |
· 背景及目的 | 第100页 |
· 实验方案 | 第100-103页 |
· 冬季低温环境实验方案 | 第100-101页 |
· 夏季人工气候室无机械通风实验方案 | 第101-102页 |
· 夏季高温环境下机械通风实验方案 | 第102-103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3页 |
· 冬季低温环境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7页 |
· 夏季人工气候室无机械通风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1页 |
· 夏季高温环境下机械通风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重庆地区非采暖空调建筑室内可接受温度范围的确定 | 第114-127页 |
· 目的及背景 | 第114页 |
· ASHRAE55 的适应性模型 | 第114-116页 |
· 国内外的适应性模型 | 第116-119页 |
· 重庆地区可接受温度范围的确定 | 第119-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 结论 | 第127-128页 |
· 创新点 | 第128页 |
· 展望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5页 |
附录 A | 第135-137页 |
附录 B | 第137-139页 |
附录 C | 第139-140页 |
附录 D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