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38页 |
· 淡水藻类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 第13-31页 |
· 富营养化、水华释义与藻类群落生态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 | 第13-16页 |
· 资源竞争理论和TN/TP 学说 | 第16-21页 |
· 藻类群落演替的生境选择学说与藻类生态功能分组 | 第21-31页 |
· 三峡支流回水区富营养化和水华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 研究思路、内容设置与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 研究总体思路、目的和意义 | 第35页 |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7-38页 |
2 研究区域与采样分析方法 | 第38-45页 |
· 小江流域概况 | 第38-41页 |
· 流域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特征 | 第38-39页 |
· 气候、气象特点与水文径流概况 | 第39-40页 |
· 输沙量和水土流失概况 | 第40页 |
· 小江流域基本特点 | 第40-41页 |
· 采样分析方法 | 第41-45页 |
· 监测布点与采样方案 | 第41-42页 |
· 测试指标与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 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方法 | 第44-45页 |
3 水库运行初期小江回水区藻类群落季节演替特征 | 第45-74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细胞密度、藻类生物量和叶绿素a 的季节变化 | 第45-48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点与季节变化 | 第48-65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群落物种组成与常见藻类 | 第48-50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与物种演替过程 | 第50-59页 |
· 藻类群落生态功能分组及演替过程 | 第59-65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群落多样性和演替速率季节特点 | 第65-72页 |
· 关于藻类群落多样性与演替速率的基本认识 | 第65-66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群落多样性和演替速率的季节变化 | 第66-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4 小江回水区藻类生境的水动力特征 | 第74-91页 |
· 小江流域降雨、径流季节变化特点 | 第74-76页 |
· 基于HEC-RAS 的小江回水区一维水动力模型建构 | 第76-82页 |
· HEC-RAS 模型基础与应用现状 | 第76-78页 |
· 基于HEC-RAS 的小江回水区一维水动力特征概化与模型建构 | 第78-82页 |
· 小江回水区总体水动力特点与水体更新交换规律 | 第82-89页 |
· 典型河段水力学基本特征 | 第82-84页 |
· 小江回水区水体滞留与更新交换特点 | 第84-89页 |
· 小结 | 第89-91页 |
5 小江回水区营养物的季节变化与输入、循环特点 | 第91-119页 |
· 小江回水区主要营养物赋存形态与季节特征 | 第91-102页 |
· 小江回水区氮素赋存形态与季节变化特点 | 第91-95页 |
· 小江回水区磷、硅的赋存形态与季节变化特点 | 第95-99页 |
· 小江回水区水中颗粒态物质的季节变化特点 | 第99-102页 |
· 小江回水区营养物限制性评价研究 | 第102-108页 |
· 天然水体营养物限制性评判方法的分析 | 第102-104页 |
· 小江回水区营养物限制状态与季节特点 | 第104-107页 |
· 营养物相对丰度间的相互关系 | 第107-108页 |
· 小江回水区营养物输入、循环特点 | 第108-114页 |
· 小江回水区磷、硅的输移转化特点 | 第108-111页 |
· 小江回水区氮素形态改变与循环特点的初步分析 | 第111-114页 |
· 藻类群落丰度对营养物含量与形态变化的响应特点 | 第114-118页 |
· 小结 | 第118-119页 |
6 小江回水区藻类生境的光热输入、传递季节特点 | 第119-147页 |
· 小江流域太阳辐射特点与光合作用有效辐射的气候学估算 | 第119-123页 |
· 小江回水区水体光学特性季节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第123-135页 |
· 水下光学衰减系数与真光层深度的界定和计算方法 | 第123-124页 |
· 小江回水区水体光学特性的季节特点 | 第124-128页 |
· 小江回水区水体光学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28-135页 |
· 小江回水区水温季节变化与热力学特征的初步模拟 | 第135-139页 |
· 小江回水区水温的季节变化特点 | 第135-136页 |
· 小江回水区水温模型的建立与初步演算分析 | 第136-139页 |
· 藻类群落丰度对水体光热条件的响应特点 | 第139-146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群落丰度同水温的相关关系 | 第139页 |
· 水动力条件下藻类可利用能量指数的提出与概化 | 第139-143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生长对可利用能量指数的生态响应特点 | 第143-146页 |
· 小结 | 第146-147页 |
7 小江回水区藻类生境变化对藻类群落演替的影响 | 第147-177页 |
· 梯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藻类生态研究中的运用 | 第147-150页 |
· 藻类生态功能分组的验证与藻类生境要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50-163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生态功能分组有效性和适用性的验证 | 第150-154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生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总体影响 | 第154-160页 |
· 不同水位状态下藻类群落结构对生境要素的生态响应特点 | 第160-163页 |
· 研究期间水华现象的比较分析与潜在诱因的初步辨识 | 第163-171页 |
· 小江回水区藻类生境变化下群落季节演替的宏观生态模式 | 第171-175页 |
· 小结 | 第175-177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77-181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7-179页 |
· 创新点 | 第179-180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9页 |
附录 | 第199-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