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2
页 |
导论 探索军事法学研究的“化蝶”之道 | 第12-28
页 |
一、本文论题的提出 | 第12-13
页 |
二、中国军事法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述评 | 第13-20
页 |
(一) 综合性著作的宏观提示 | 第13-14
页 |
(二) 关于研究方法的集中论述 | 第14-18
页 |
(三) 涉及研究方法反思与革新的具体问题研究 | 第18-20
页 |
三、军事法学研究触及的核心问题及发展的新动向 | 第20-23
页 |
(一) 各种军事法基本理论问题的追问逐渐集中 | 第21-22
页 |
(二) 各种追问的方向与指导思想渐趋集中与明朗 | 第22-23
页 |
四、本文的基本论题:探索军事法展开的逻辑起点——军事权 | 第23-28
页 |
(一) 军事权概念具备做为一个学科逻辑起点的元概念的品性 | 第23-26
页 |
(二) 军事权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
页 |
第一章 军事权的逻辑前提——军事 | 第28-43
页 |
一、军事的基本含义 | 第28-32
页 |
1、军队建设 | 第31
页 |
2、国防建设 | 第31-32
页 |
3、战争的实施 | 第32
页 |
二、军事的本质特征 | 第32-36
页 |
(一) 军事最一般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最极端的人类对抗活动 | 第32-35
页 |
(二) 军事活动本身主要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技术性的活动 | 第35-36
页 |
三、军事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 第36-43
页 |
(一) 军事与国家 | 第36-38
页 |
(二) 军事与政治 | 第38-40
页 |
(三) 军事与法律 | 第40-43
页 |
第二章 不得已而用之的“凶器”——军事权的基本观念 | 第43-56
页 |
一、军事权概念的成立 | 第43-45
页 |
二、军事权的基本观念 | 第45-55
页 |
(一) 军事权的来源及其属性的二重性 | 第45-48
页 |
(二) 军事权的基本内容、形式与结构 | 第48-51
页 |
(三) 军事权与国家主权及其他具体国家权力的关系 | 第51-55
页 |
三、军事权制度主题的初步提示——代本章结语 | 第55-56
页 |
第三章 国家安定之本——建军权 | 第56-76
页 |
一、建军权概念与观念的成立之考 | 第56-62
页 |
(一) 我国建军制度历史略考 | 第56-59
页 |
(二) 西方国家近现代建军权的观念与制度述略 | 第59-62
页 |
二、建军权的理由 | 第62-64
页 |
三、建军权的基本内容 | 第64-65
页 |
(一) 征集人员服兵役的权力 | 第64
页 |
(二) 为军队建设汇集各种资源的权力 | 第64-65
页 |
四、从社会权力到法律权力——建军权性质的历史变迁 | 第65-70
页 |
(一) 原始社会的建军权,主要表现为社会权力 | 第65-66
页 |
(二) 早期国家的建军权是社会权力与法律权力的混合 | 第66-68
页 |
(三) 成熟的封建国家,建军权逐步纳入了法律制度的范围 | 第68-70
页 |
(四) 近代国家的建军权体制,建军权大致在形式上成为法律权力 | 第70
页 |
五、建军权应当集中统一地归属于文职政府 | 第70-72
页 |
(一) 组建军队是一类需要特别理由的人类活动 | 第71
页 |
(二) 组建与维持军队这类事务,只有国家才是合适的担当者 | 第71-72
页 |
(三) 一国之内,建军权必须集中统一于文职政府 | 第72
页 |
六、实现建军权集中统一的方法 | 第72-76
页 |
(一) 垄断兵役权 | 第73-74
页 |
(二) 确认国家对组建与维持军队的财政支持权,同时部分地垄断某些军事物资与资源的生产、流通与供应 | 第74-76
页 |
第四章 慎用凶器——战争权及其安定 | 第76-95
页 |
一、战争权的理由 | 第76-80
页 |
(一) 对外战争权的理由 | 第76-78
页 |
(二) 对内战争权的理由 | 第78-80
页 |
二、作为一种权力的战争权的形式与性质 | 第80-81
页 |
(一) 战争决定权 | 第81
页 |
(二) 战争实施权 | 第81
页 |
三、宪政下战争权的安定之道——战争权的配置与控制 | 第81-94
页 |
(一) 战争权配置的二种基本模式 | 第81-84
页 |
(二) 分权模式下的战争权控制体制 | 第84-94
页 |
四、以宪政统合各种社会权力的努力——代本章结语 | 第94-95
页 |
第五章 百万雄师的驾驭之道——统率权 | 第95-124
页 |
一、统率权的基本观念 | 第96-100
页 |
二、最高统帅的法理与制度 | 第100-104
页 |
(一) 军事统帅制度与实践的简略考察 | 第100-101
页 |
(二) 军事统帅制度的基本法理 | 第101-103
页 |
(三) 我国军事统帅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103-104
页 |
三、统率权内容的基本界分 | 第104-109
页 |
(一) 履行军队职能的指挥行为与军令权 | 第105
页 |
(二) 组织军队建设的行为与军政权 | 第105-109
页 |
四、统率权的形式 | 第109-115
页 |
(一) 命令权 | 第109-110
页 |
(二) 军事立法权 | 第110-111
页 |
(三) 军事奖惩权 | 第111-113
页 |
(四) 关于统率权是否存在执行权的讨论 | 第113-115
页 |
五、命令的权力性质 | 第115-120
页 |
(一) 权威性 | 第120
页 |
(二) 概括性 | 第120
页 |
六、统率权的实现与控制 | 第120-123
页 |
(一) 统率权的实现 | 第120-121
页 |
(二) 统率权的政治控制 | 第121
页 |
(三) 统率权的法律控制 | 第121-122
页 |
(四) 统率权实现与控制的社会心理机制 | 第122-123
页 |
七、本章结语 | 第123-124
页 |
结语:军事权的增强与节制——统驭雄狮的根本之道 | 第124-127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
页 |
后记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