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 |
论文目录 | | 导论:思想与路径 | 第12-21
页 | 一、论文起点 | 第12-13
页 | 二、写作态度 | 第13-16
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6-18
页 | 四、写作方法 | 第18-20
页 | 五、题解范围说明 | 第20-21
页 | 第一章 相邻关系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50
页 |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分析 | 第22-28
页 | (一) 既有认识 | 第22-25
页 | (二) “相邻关系”与“相邻权”的辨析 | 第25
页 | (三) 法律概念的意义与表达 | 第25-27
页 | (四) 相邻关系概念的定义方式 | 第27-28
页 | 二、相邻关系规则的事实要素 | 第28-39
页 | (一) 对物的范围:相邻不动产利益 | 第28-36
页 | (二) 对人的范围:不动产权利人 | 第36-39
页 | 三、相邻关系规则的理论基础构建 | 第39-49
页 | (一) 逻辑基础:权利冲突与权利限制 | 第39-41
页 | (二) 思想基础:所有权社会功能论 | 第41-44
页 | (三) 社会基础:社会团结与邻人共同体 | 第44-46
页 | (四) 伦理基础:作为底线伦理的义务理性 | 第46-49
页 | 小结 | 第49-50
页 | 第二章 相邻关系规则的历史变迁 | 第50-77
页 | 一、原始的“相邻分界”观念 | 第52-54
页 | 二、罗马法上的相邻关系 | 第54-61
页 | (一) “所有权—主权”形态下的保护性相邻关系 | 第54-56
页 | (二) “所有权”的广泛限制 | 第56-59
页 | (三) 罗马法相邻关系规则的特点 | 第59-61
页 | 三、中世纪日尔曼法的迂回 | 第61-65
页 | 四、近代法上相邻关系的两种模式:法国法与德国法 | 第65-74
页 | (一) 法国民法上的地役权模式 | 第65-71
页 | (二) 德国民法上的相邻关系 | 第71-74
页 | 五、变迁比较与现代发展 | 第74-76
页 | 小结 | 第76-77
页 | 第三章 相邻关系的规则属性分析 | 第77-102
页 | 一、权利的规则阐释 | 第77-81
页 | (一) 对世权规则与对人权规则 | 第78-79
页 | (二) 物权规则与债权规则 | 第79-81
页 | 二、物权规则:权利归属与权利的边界 | 第81-83
页 | 三、(物权)权利界限的确定 | 第83-93
页 | (一) 通过法律规则的界定:初始规则与边界规则 | 第85-89
页 | (二) 通过法律原则的界定:禁止权利滥用 | 第89-93
页 | 四、相邻关系规则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 第93-97
页 | (一)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逻辑差异 | 第93-94
页 | (二) 相邻关系规则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法律适用 | 第94-95
页 | (三) 相邻关系规则的独立性:辅之以相邻关系原则 | 第95-97
页 | 五、权利界定的法经济学思路批判 | 第97-101
页 | (一) 基本假设或价值的差异 | 第97-99
页 | (二) 权利界定与权利交易 | 第99-101
页 | 小结 | 第101-102
页 | 第四章 相邻关系规则的结构分析 | 第102-143
页 | 一、法律规则与法律关系 | 第102-104
页 | 二、法律关系结构的解析 | 第104-111
页 | (一) 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104-106
页 | (二) 权利模式的贫困 | 第106-108
页 | (三) 法律关系内容的元形式:霍菲尔德的分析 | 第108-109
页 | (四) 法律关系内容的有机构成:拉伦茨的概括 | 第109-111
页 | 三、容忍义务:相邻关系的核心技术 | 第111-120
页 | (一) 法律关系内容构成中的容忍义务 | 第112-114
页 | (二) 相邻关系规则中的容忍义务 | 第114-116
页 | (三) 容忍义务的规范意义 | 第116-120
页 | 四、相邻关系规则的效力层次 | 第120-122
页 | 五、相邻关系规则的规范性质 | 第122-130
页 | (一) 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 | 第123-124
页 | (二) 相邻关系规则与私人自治 | 第124-130
页 | 六、相邻关系规则的适用 | 第130-142
页 | (一) 相邻关系请求权的独立性 | 第130-137
页 | (二) 相邻关系的规范层次 | 第137-142
页 | 小结 | 第142-143
页 | 第五章 我国相邻关系规则立法分析 | 第143-163
页 | 一、立法表达的演变 | 第144-154
页 | (一) 第一阶段:《民法通则》之前 | 第145-150
页 | (二) 第二阶段:《民法通则》及其以后 | 第150-153
页 | (三) 第三阶段:物权法的制定 | 第153-154
页 | 二、规则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154-156
页 | 三、规则的产生与立法技术 | 第156-160
页 | 四、几点立法建议 | 第160-162
页 | 小结 | 第162-163
页 | 结论 | 第163-165
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8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