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0 导论 | 第14-26
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
页 |
0.2 问题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6-21
页 |
0.3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21-26
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21-23
页 |
0.3.2 研究思路 | 第23
页 |
0.3.3 研究创新 | 第23-25
页 |
0.3.4 内容安排 | 第25-26
页 |
1 企业家理论与现实悖论 | 第26-65
页 |
1.1 理论中的企业家 | 第26-52
页 |
1.1.1 企业家理论研究述评 | 第26-38
页 |
1.1.2 理论中的企业家 | 第38-52
页 |
1.2 现实中的企业家 | 第52-61
页 |
1.2.1 两个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比较分析 | 第53-56
页 |
1.2.2 企业经营者与企业内各层次经理人员之间的比较分析 | 第56-57
页 |
1.2.3 比较分析差异的实质 | 第57-61
页 |
1.3 企业家理论与现实悖论的提出 | 第61-64
页 |
1.3.1 理论中企业家与现实中企业家的比较分析 | 第61-62
页 |
1.3.2 企业家理论与现实悖论 | 第62-64
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64-65
页 |
2 亚企业家内涵与外延 | 第65-89
页 |
2.1 企业家素质能力的层次性 | 第65-69
页 |
2.1.1 人类生存要素演进的层次性 | 第65-67
页 |
2.1.2 生产要素的层次划分 | 第67-69
页 |
2.1.3 企业家素质能力的层次性 | 第69
页 |
2.2 亚企业家内涵 | 第69-76
页 |
2.2.1 亚企业家含义 | 第69-70
页 |
2.2.2 亚企业家特性 | 第70-73
页 |
2.2.3 亚企业家与其他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比较分析 | 第73-76
页 |
2.3 亚企业家外延 | 第76-80
页 |
2.3.1 亚企业家外延的构成层次 | 第76-77
页 |
2.3.2 亚企业家外延的延伸群体 | 第77-78
页 |
2.3.3 农民亚企业家群体的外延 | 第78-80
页 |
2.4 亚企业家向企业家转化 | 第80-87
页 |
2.4.1 亚企业家向企业家转化的公式 | 第81-85
页 |
2.4.2 亚企业家向企业家转化的条件 | 第85-86
页 |
2.4.3 亚企业家向企业家转化的特性 | 第86-87
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87-89
页 |
3 亚企业家生成机制与作用机制 | 第89-110
页 |
3.1 亚企业家机制模型 | 第89-94
页 |
3.1.1 亚企业家机制:基于名言的启迪 | 第89-91
页 |
3.1.2 亚企业家机制模型 | 第91-94
页 |
3.2 企业家制度安排 | 第94-97
页 |
3.2.1 企业家制度安排的内涵 | 第94-95
页 |
3.2.2 企业家制度安排的条件 | 第95-97
页 |
3.3 亚企业家生成机制 | 第97-105
页 |
3.3.1 亚企业家生成机制的内涵 | 第97-98
页 |
3.3.2 亚企业家生成的内生演化 | 第98-100
页 |
3.3.3 亚企业家的成长路径与现实选择 | 第100-103
页 |
3.3.4 亚企业家生成的来源 | 第103-105
页 |
3.4 亚企业家作用机制 | 第105-108
页 |
3.4.1 亚企业家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式 | 第105-107
页 |
3.4.2 亚企业家作用机制的现实模式 | 第107-108
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108-110
页 |
4 亚企业家价值和定价机制 | 第110-137
页 |
4.1 亚企业家价值形成机制 | 第110-114
页 |
4.1.1 亚企业家价值的构成 | 第110-111
页 |
4.1.2 亚企业家创造剩余价值 MZ | 第111-113
页 |
4.1.3 亚企业家价值的函数关系和几何模型 | 第113-114
页 |
4.2 亚企业家定价机制 | 第114-115
页 |
4.3 亚企业家定价的基础 | 第115-121
页 |
4.3.1 亚企业家价格的形成 | 第116-119
页 |
4.3.2 亚企业家报酬的支付 | 第119-121
页 |
4.4 亚企业家创造的剩余价值M2'的博弈分享 | 第121-135
页 |
4.4.1 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界定 | 第121-126
页 |
4.4.2 企业剩余M2'的一次博弈分享 | 第126-131
页 |
4.4.3 企业剩余M2'的多次博弈分享 | 第131-135
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135-137
页 |
5 亚企业家的社会经济机能 | 第137-165
页 |
5.1 亚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 第137-146
页 |
5.1.1 亚企业家成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客观必然性 | 第137-141
页 |
5.1.2 亚企业家成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机制 | 第141-146
页 |
5.2 亚企业家机制促进中产阶层形成和壮大 | 第146-151
页 |
5.2.1 亚企业家是中产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 | 第146-148
页 |
5.2.2 亚企业家机制是促进中产阶层形成和壮大的机制 | 第148-149
页 |
5.2.3 亚企业家先进创新文化是促进中产阶层形成和壮大的精神和榜样力量 | 第149-151
页 |
5.3 亚企业家机制是共同富裕实现机制 | 第151-163
页 |
5.3.1 亚企业家: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 | 第151-155
页 |
5.3.2 亚企业家机制在共同富裕实现中的作用机理 | 第155-158
页 |
5.3.3 共同富裕实现中对低收入和贫困阶层的救助 | 第158-162
页 |
5.3.4 共同富裕实现中对极富阶层的调控 | 第162-163
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3-165
页 |
6 亚企业家培育:制度缺位与构建 | 第165-196
页 |
6.1 亚企业家培育的前提:制度重于素质 | 第165-172
页 |
6.1.1 吴敬琏的“制度重于技术”经济思想 | 第165-167
页 |
6.1.2 制度重于素质 | 第167-170
页 |
6.1.3 制度变迁与企业家素质能力 | 第170-172
页 |
6.2 亚企业家培育的制度缺位 | 第172-181
页 |
6.2.1 亚企业家培育制度缺位的成因 | 第172-175
页 |
6.2.2 亚企业家培育制度缺位的表现 | 第175-181
页 |
6.3 亚企业家培育的制度构建 | 第181-194
页 |
6.3.1 亚企业家培育制度构建的框架 | 第181-183
页 |
6.3.2 亚企业家培育制度构建的内容 | 第183-194
页 |
6.3.3 亚企业家培育制度构建的注意事项 | 第194
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94-196
页 |
附表一: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 | 第196-197
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3
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3-204
页 |
声明 | 第204-205
页 |
后记 | 第20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