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歌赋化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诗与赋的关系研究 | 第9-11页 | 二、李贺诗与赋的关系研究 | 第11-12页 | 三、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诗赋关系与诗歌赋化的特征 | 第13-40页 | 第一节 诗赋关系的历史考察 | 第13-29页 | 一、赋的基本结构与形态 | 第14-15页 | 二、赋与《诗》的关系 | 第15-20页 | 三、赋的诗化具体表现 | 第20-24页 | 四、唐赋向汉赋复归 | 第24-29页 | 第二节 诗歌赋化特征 | 第29-40页 | 一、诗歌赋化的基本形态 | 第29-31页 | 二、赋体铺陈的表现方式 | 第31-32页 | 三、对赋体题材的借鉴 | 第32-37页 | 四、对赋体精神的复归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李贺诗歌赋化的历史渊源 | 第40-53页 | 第一节 李贺诗歌渊源概述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李贺诗歌赋化的原因探析 | 第42-53页 | 一、中唐复古的时代风气 | 第43-47页 | 二、杜甫诗歌赋化的导向 | 第47-51页 | 三、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李贺诗歌赋化的艺术表现 | 第53-80页 | 第一节 赋笔铺陈描写手法 | 第54-64页 | 一、铺陈手法与美人形象的塑造 | 第54-56页 | 二、咏物诗与赋的隐谜手法 | 第56-59页 | 三、“物尽其容”的赋笔铺陈手法 | 第59-62页 | 四、京都赋与讽刺精神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化用赋体章辞结构 | 第64-68页 | 一、化用赋句 | 第64页 | 二、化用赋体短章句式 | 第64-65页 | 三、沿用“主客问答”赋体结构 | 第65-66页 | 四、沿用赋题 | 第66-68页 | 第三节 化用赋境 | 第68-74页 | 一、赋境与高唐情节 | 第68-69页 | 二、赋境与赋体“招魂”传统 | 第69-72页 | 三、赋境与“讽劝”精神 | 第72-74页 | 第四节 继承赋体“纪行”、“游仙”模式 | 第74-80页 | 一、赋体的幻笔、史笔手法 | 第75-77页 | 二、纪行、游仙与刺世模式 | 第77-80页 | 余论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后记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