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能源消费概况 | 第12页 |
1.1.2 CO_2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煤直接CLC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2.1 化学链燃烧技术原理 | 第13-14页 |
1.2.2 煤化学链燃烧技术 | 第14页 |
1.2.3 煤直接CLC中载氧体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4 煤直接CLC反应器及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 煤化学链燃烧中PAHs的生成机理以及PAHs对载氧体的积碳作用 | 第20-22页 |
1.3.1 煤直接CLC中PAHs的生成机理 | 第20-22页 |
1.3.2 PAHs对载氧体的积碳作用 | 第22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2.1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方案 | 第25页 |
2.1.2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6-27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3.1 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2.3.2 载氧体的制备方法 | 第28页 |
2.3.3 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2.4 实验装置和步骤 | 第30-31页 |
2.5 实验工况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3-55页 |
3.1 三种载氧体的物理性分析 | 第33-37页 |
3.1.1 新鲜载氧体的颜色对比 | 第33页 |
3.1.2 新鲜载氧体的SEM分析 | 第33-34页 |
3.1.3 新鲜载氧体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35页 |
3.1.4 反应后的载氧体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5-37页 |
3.2 CaSO_4/膨润土载氧体煤直接CLC中煤结构对PAHs生成的影响 | 第37-40页 |
3.2.1 含碳量对PAHs生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n(H)/n(C)对PAHs生成的影响 | 第38页 |
3.2.3 n(O)/n(C)对PAHs生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4 挥发分对PAHs生成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 三种载氧体与不同煤种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40-45页 |
3.3.1 CaSO_4/膨润土载氧体与不同煤种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40-41页 |
3.3.2 CaSO_4-K_2CO_3/膨润土载氧体与不同煤种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41-42页 |
3.3.3 CaSO_4-Fe_2O_3/膨润土载氧体与不同煤种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42-43页 |
3.3.4 三种载氧体与不同煤种CLC后生成PAHs总量的比较 | 第43-44页 |
3.3.5 三种载氧体与烟煤2CLC后生成PAHs环数含量的比较 | 第44-45页 |
3.4 不同温度下三种载氧体与烟煤3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45-50页 |
3.4.1 不同温度下CaSO_4/膨润土载氧体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45-46页 |
3.4.2 不同温度下CaSO_4-K_2CO_3/膨润土载氧体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46-47页 |
3.4.3 不同温度下CaSO_4-Fe_2O_3/膨润土载氧体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47-48页 |
3.4.4 不同温度下三种载氧体CLC后生成PAHs含量的比较 | 第48-50页 |
3.5 不同载氧体与煤比例下三种载氧体与烟煤3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50-54页 |
3.5.1 不同载氧体与煤比例下CaSO_4/膨润土载氧体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50-51页 |
3.5.2 不同载氧体与煤比例下CaSO_4-K_2CO_3/膨润土载氧体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51-52页 |
3.5.3 不同载氧体与煤比例下CaSO_4-Fe_2O_3/膨润土载氧体CLC后PAHs的排放特征 | 第52-53页 |
3.5.4 不同载氧体与煤比例下三种载氧体CLC后生成PAHs总量的比较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5-58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5-57页 |
4.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