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论文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1
页 |
引言 | 第11-14
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
页 |
二、文章结构及思路 | 第11-12
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4
页 |
第一章 银行业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 第14-23
页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 | 第14-15
页 |
第二节 跨国银行海外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15-17
页 |
第三节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情况 | 第17-23
页 |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阶段 | 第17-22
页 |
二、入世后中国银行业开放的具体条款 | 第22-23
页 |
第二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 第23-28
页 |
第一节 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的积极影响 | 第23-25
页 |
一、外资银行促进东道国银行业提升效率、改善资金配置 | 第23-24
页 |
二、对东道国金融稳定的积极影响 | 第24-25
页 |
第二节 消极影响:冲击东道国的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稳定性 | 第25-26
页 |
一、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东道国银行业常处于下风 | 第25-26
页 |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增加东道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 第26
页 |
第三节 东道国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政策措施—以新加坡为例 | 第26-28
页 |
一、严格挑选外资银行 | 第26-27
页 |
二、发行不同的执照,既引进外资又限制外资银行的营业范围 | 第27
页 |
三、支持本地银行合并壮大 | 第27-28
页 |
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开放与中国银行业发展分析 | 第28-44
页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历程回顾 | 第28-29
页 |
一、第一阶段是1984-1994 年的国家专业银行改革阶段 | 第28
页 |
二、第二阶段是1994-2003 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阶段 | 第28-29
页 |
三、第三阶段是2004 年开始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阶段 | 第29
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4
页 |
一、资本充足率低,结构不合理 | 第30-31
页 |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大,不良贷款率高 | 第31-32
页 |
三、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提取过少,风险预防不足 | 第32-33
页 |
四、我国银行现行组织结构的缺陷 | 第33-34
页 |
第三节 我国外资银行最近的发展形势及发展趋势 | 第34-37
页 |
一、加紧网点布局,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是外资银行的布局重点 | 第34-36
页 |
二、个人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是外资银行重点竞争领域 | 第36-37
页 |
第四节 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37-40
页 |
一、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机遇 | 第37-39
页 |
二、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 | 第39-40
页 |
第五节 外资银行影响我国银行的实证分析 | 第40-44
页 |
一、模型构造和变量选取 | 第40-41
页 |
二、计量方法和计量结果 | 第41-42
页 |
三、计量结果分析 | 第42-44
页 |
第四章 对策建议与展望 | 第44-54
页 |
第一节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提高中资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 第44-48
页 |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 第44-46
页 |
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对策 | 第46
页 |
三、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 第46-48
页 |
第二节 拓宽经营思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竞争 | 第48-50
页 |
一、拓展新的金融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 | 第48-49
页 |
二、建立中资银行间的战略联盟 | 第49
页 |
三、未雨绸缪,认真思考混业经营的思路 | 第49-50
页 |
第三节 改善我国银行业的外部环境 | 第50-51
页 |
一、加快实施银行全能化步伐 | 第50
页 |
二、完善货币框架,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 第50
页 |
三、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50-51
页 |
四、积极推动政策性银行改革 | 第51
页 |
五、继续深化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 | 第51
页 |
六、进行监管创新,实现银行监管的多元化 | 第51
页 |
第四节 完善对外资银行监管体系 | 第51-53
页 |
一、尽快完善对外资银行管理法规 | 第52
页 |
二、完善外资银行的外部监督机制 | 第52
页 |
三、适当控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和扩张速度 | 第52-53
页 |
第五节 展望 | 第53-54
页 |
附录 | 第54-58
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
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