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0-三甲氧基二苯并[f,h]四氢异喹啉的合成以及碘化亚铜催化的三组分偶联反应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7
页 | 第一章 6,7,10-三甲氧基二苯并[F,H]四氢异喹啉的合成 | 第7-54
页 | 1 前言 | 第7-28
页 | · 娃儿藤生物碱的分子结构与抗肿瘤活性 | 第8-19
页 | · 娃儿藤生物碱类似物的分子结构与抗肿瘤活性 | 第19-24
页 | · 娃儿藤生物碱及其类似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第24-26
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26-28
页 | 2 6,7,10-三甲氧基二苯并[F,H]四氢异喹啉的合成 | 第28-40
页 | · 背景介绍 | 第28
页 | · 试验方案 | 第28-31
页 | · 目标分子的选择 | 第28-29
页 |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29-31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0
页 | · 化合物3-(2-(4-methoxyphenyl)acetamido)propanoic acid(104)的合成优化 | 第31-32
页 | · 化合物N-(3-(3,4-dimethoxyphenyl)-3-oxopropyl-2-(4-methoxy phenyl) acetamide (105)的合成优化 | 第32-33
页 | · 化合物4-(3,4-dimethoxyphenyl)-3-(4-methoxyphenyl)-5,6-dihydropyri din-2(1H)-one (106)的合成优化 | 第33-35
页 | · 化合物6,7,10-trimethoxy-3,4-dihydrodibenzo[f,h]isoquinolin-1(2H)-one(107)的合成研究 | 第35-39
页 | · 化合物6,7,10-trimethoxy-1,2,3,4-tetrahydrodibenzo[f,h]isoquinoline (101) 的合成研究 | 第39-40
页 | 3 实验部分 | 第40-44
页 | · 实验仪器 | 第40
页 | · 试剂 | 第40-41
页 | · 试剂处理 | 第41-42
页 |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42-44
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4-45
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
页 | 第二章 碘化亚铜催化的三组分偶联反应 | 第54-90
页 | 1 前言 | 第54-73
页 | · 多组分反应的优点和发展历史 | 第54-56
页 | · Cu(I)催化的多组分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 第56-73
页 | · 胺和醛参与的三组分反应 | 第56-67
页 | · 叠氮和炔参与的三组分反应 | 第67-69
页 | · 亚胺和酰卤参与的三组分反应 | 第69-70
页 | · 炔和醛参与的四组分反应 | 第70-71
页 | · 其他的四组分反应 | 第71-73
页 | 2 氨基酸促进的铜催化对溴碘苯、酚和含氮杂环的三组分偶联反应 | 第73-78
页 | · 背景介绍 | 第73
页 | · 对溴碘苯、含氮杂环和酚的三组分交叉偶联反应 | 第73-77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7-78
页 | 3 实验部分 | 第78-85
页 | · 实验仪器 | 第78
页 | · 试剂 | 第78-79
页 | · 试剂处理 | 第79
页 | · 对溴碘苯、含氮杂环与酚的三组分交叉偶联反应步骤 | 第79-80
页 | · 产物的结构数据 | 第80-85
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5-86
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
页 | 附图 | 第90-111
页 | 致谢 | 第111-112
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2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