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附:中药配合手法综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言 | 第7-8页 |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 第8-45页 | 1.祖国医学的认识 | 第8-11页 | · 病因 | 第8-9页 | · 外因 | 第8-9页 | · 内因 | 第9页 | · 病机 | 第9-11页 | · 肝脾肾亏虚,筋脉失养是发病之本 | 第9页 | · 久劳成损,筋损骨伤是发病的重要途径 | 第9-10页 | · 外邪入侵,痹阻络脉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 第10页 | · 气滞血瘀,痰瘀痹阻络脉是重要环节 | 第10-11页 | 2.现代医学的认识 | 第11-22页 | · 关节软骨的正常结构及生化、代谢活动 | 第11-12页 | · 软骨细胞 | 第11-12页 | · 软骨基质 | 第12页 | · 关节软骨破坏的因素 | 第12-17页 | · 物理因素 | 第12-14页 | · 代谢因素 | 第14-16页 | · 免疫学因素 | 第16-17页 | · 病因及病理 | 第17-22页 | · 病因 | 第17页 | · 相关危险因素 | 第17-19页 | · 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 病理学改变 | 第21-22页 | 3.诊断 | 第22-25页 | · 症状 | 第22-23页 | · 疼痛 | 第22页 | · 关节僵硬 | 第22-23页 | · 关节肿胀 | 第23页 | · 关节无力 | 第23页 | · 其他症状 | 第23页 | · 体征 | 第23-24页 | · 压痛 | 第23页 | · 关节肿大 | 第23页 | · 关节活动摩擦感 | 第23-24页 | · 关节活动受限 | 第24页 | · 膝OA的X线片 | 第24页 | · 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 临床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 临床及放射学诊断标准 | 第25页 | 4.治疗 | 第25-42页 | · 基础治疗 | 第25-26页 | · 宣传教育 | 第25页 | · 辅助器械 | 第25页 | · 控制体重 | 第25-26页 | · 适宜活动,注意休息 | 第26页 | · 中医治疗 | 第26-32页 | · 内治 | 第26-28页 | · 外治 | 第28-32页 | · 西医治疗 | 第32-38页 | · 药物治疗 | 第32-35页 | · 手术治疗 | 第35-38页 | · 综合治疗 | 第38-40页 | · 中医综合疗法 | 第38-39页 | ·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39-40页 | · 治疗新进展 | 第40-42页 | · 软骨移植技术 | 第40-41页 | · 基因及生物治疗 | 第41页 | · 软骨膜骨膜移植 | 第41-42页 | 4.5.4.组织工程修复 | 第42页 | 5.预防 | 第42-43页 | · 早期预防 | 第42页 | · 中期预防 | 第42-43页 | · 晚期预防 | 第43页 | 6.小结 | 第43-45页 | 中药配合手法综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 第45-62页 | 1.临床资料 | 第45-48页 | · 研究对象 | 第45页 | · 诊断标准 | 第45-47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5-46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46页 |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46-47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47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47页 | ·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47页 | · 功能评定标准 | 第47-48页 | · 膝关节疼痛程度分级 | 第48页 | · 中医症候评定 | 第48页 | 2.研究方法 | 第48-52页 | · 随机分组 | 第48-49页 | · 一般资料 | 第49页 | · 患者年龄分布比较表 | 第49页 | · 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 第49页 | · 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第49页 | · 治疗方法 | 第49-51页 | · 治疗组 | 第49-51页 | · 对照组 | 第51页 | · 疗程 | 第51页 | ·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51-52页 | · 安全性观测 | 第51页 | · 疗效性观测 | 第51页 | · 不良反应观测 | 第51-52页 | 3.疗效评定标准 | 第52-53页 | ·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第52页 | · 主要症状或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 第52页 |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52-53页 | 4.研究结果 | 第53-55页 | · 参与数量分析 | 第53页 |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53页 | · 治疗结果 | 第53-55页 | · 两组疗效评定 | 第53页 | · 两组功能评定 | 第53-54页 | · 两组疼痛指标变化 | 第54页 | · 中医病情分级比较 | 第54页 | · 主要症状或体征疗效比较 | 第54-55页 | 5.结论 | 第55页 | 6.讨论 | 第55-60页 | · 玻璃酸钠的作用机理 | 第55-56页 | ·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第56页 | · 导师对手法的认识 | 第56-57页 | · 方药组成及特点 | 第57-59页 | · 手法机理 | 第59页 | · 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 | 第59-60页 | 7.结语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表一: | 第68-69页 | 附表二: | 第69-70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