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班化背景下校本研修的策略研究--以上海普陀区NJ学校为例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缘起 | 第10-16页 | (一) 小班化及上海的初中小班化教育 | 第10-12页 | (二) 校本研修及初中校本研修 | 第12-16页 | (三) 初中小班化教育对校本研修提出的新要求 | 第16页 | 二、研究的问题、方法、思路与意义 | 第16-19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四) 研究的意义与特色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小班化教育:初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19-28页 | 一、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国内外背景 | 第19-23页 | (一) 我国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国际环境 | 第19-20页 | (二) 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必然性 | 第20-23页 | 二、小班化教育的内涵理解 | 第23-24页 | (一) 开放式教学 | 第23-24页 | (二) 从个体式学习到协作式学习 | 第24页 | (三) 师生互动 | 第24页 | 三、小班化教育与学生的发展 | 第24-28页 | (一) 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方面促进学生发展 | 第24-26页 | (二) 从教学方法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 第26-27页 | (三) 从教学评价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初中校本研修:现状与问题 | 第28-38页 | 一、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 | 第28-30页 | (一) 校本研修的背景分析 | 第28-29页 | (二) 继承与超越: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 | 第29-30页 | 二、初中校本研修的现状 | 第30-33页 | (一) 校本研修的普通理解 | 第30-32页 | (二) 个案描述现状 | 第32-33页 | 三、当前校本研修的问题 | 第33-38页 | (一) 教师的校本研修主体观念不清晰 | 第34-35页 | (二) 校本研修的内容与形式缺乏适应性 | 第35-36页 | (三) 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不到位 | 第36页 | (四) 校本研修的制度和保障机制急需加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小班化背景下初中校本研修的特征:以上海普陀区NJ学校为例 | 第38-52页 | 一、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新选择和行为的改变 | 第38-40页 | (一) 小班教育带来的变化 | 第38页 | (二) 教师教学角色和行为的改变 | 第38-39页 | (三) 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 第39-40页 | 二、小班化背景下初中校本研修的现实分析 | 第40-51页 | (一) 一般校本研修行为的局限 | 第40-41页 | (二) 小班初中研修工作实践进阶 | 第41-44页 | (三) 以小班化课堂为现场,促进校本研训一体化 | 第44-48页 | (四) 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 第48-51页 | 三、当前小班初中校本研修的问题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促进小班化背景下初中校本研修发展:策略与建议 | 第52-68页 | 一、理念引领,夯实校本研修基础 | 第52-54页 | (一) 有效开展小班化初中校本研修的四个必要条件 | 第52页 | (二) 小班化初中校本研修四大牵引力 | 第52-53页 | (三) 注重体验,总结理论 | 第53-54页 | 二、聚焦课堂,积极开展校本研修 | 第54-63页 | (一) 以科研为先导,开展校本研修 | 第55-58页 | (二) 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58-60页 | (三) 专业引领、服务合作、研训一体 | 第60-63页 | (四) 以信息化为平台,促进小班初中教师专业发展 | 第63页 | 三、以学生为本,强化小班初中校本研修管理与评价机制 | 第63-68页 | (一) 小班初中校本研修的组织机构的组建 | 第63-64页 | (二) 建立完善的初中小班校本研修制度 | 第64-65页 | (三) 小班初中校本研修的保障措施 | 第65-66页 | (四) 小班初中校本研修评价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66-68页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附录:访谈纲要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后记 | 第72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