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9
页 |
第1章 导言 | 第9-17
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1
页 |
· 理论意义 | 第9-10
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11
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4
页 |
·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乡村治理研究 | 第11-12
页 |
· 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治理的主张 | 第12-13
页 |
· 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乡村治理的探讨 | 第13-14
页 |
· 几个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4-17
页 |
· 民国时期 | 第14
页 |
· 乡村治理 | 第14-15
页 |
· 乡村建设运动 | 第15-17
页 |
第2章 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兴起的背景 | 第17-24
页 |
· 内部原因:农村经济破产,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苦 | 第17-20
页 |
· 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 第17-19
页 |
· 军阀林立,战乱频繁 | 第19
页 |
· 农村金融日趋枯竭 | 第19-20
页 |
· 外部原因:农村社会生产环境的恶化和国外乡村改进思想的传入 | 第20-24
页 |
· 帝国主义的侵略,恶化了整个中国农村经济的外部环境 | 第20-21
页 |
· 19世纪以后,西方乡村改进思潮的传入,带动了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 第21-24
页 |
第3章 民国时期乡村治理的理论探索 | 第24-38
页 |
· 资产阶级改良派有关乡村治理的理论探索 | 第24-30
页 |
· 梁漱溟“中国文化失调论” | 第24-26
页 |
· 晏阳初“愚、穷、弱、私”论 | 第26-28
页 |
· 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主张 | 第28-29
页 |
· 陶行知“平民教育论” | 第29-30
页 |
· 共产党人的的理论探索 | 第30-38
页 |
· 陈独秀的阶级分析理论 | 第30-32
页 |
· 李大钊的农民革命论 | 第32-34
页 |
· 瞿秋白的工农联盟论 | 第34-36
页 |
· 毛泽东的土地革命论 | 第36-38
页 |
第4章 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实践活动 | 第38-48
页 |
·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乡村建设实践活动 | 第38-43
页 |
· 晏阳初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乡村建设实践 | 第38-40
页 |
· 梁漱溟与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 第40-41
页 |
· 卢作孚的重庆北碚“乡村现代化模式” | 第41-43
页 |
· 共产党人的土地改革运动 | 第43-48
页 |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 | 第43-44
页 |
·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减租减息 | 第44-46
页 |
·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 第46-48
页 |
第5章 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48-56
页 |
· 乡村建设学派的乡村治理给我们的启示 | 第48-51
页 |
·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农村社会 | 第48-49
页 |
· 运用科学实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乡村治理理论的正确性 | 第49-50
页 |
· 爱国奉献,身体力行为乡村治理献计献策 | 第50-51
页 |
· 共产党人开展农民问题的研究的当代意义 | 第51-56
页 |
· 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 | 第52-53
页 |
·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 第53
页 |
· 合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 第53-56
页 |
结语 | 第56-57
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
页 |
致谢 | 第60-61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