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9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
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
页 |
·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0-11
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1-13
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
页 |
· 论文结构 | 第11-12
页 |
· 主要特点 | 第12-13
页 |
第二章 双波段红外敏感器室内半实物仿真硬件子系统方案 | 第13-17
页 |
· 半实物仿真(HILW)简介 | 第13
页 |
· 双波段红外敏感器室内半实物仿真系统 | 第13-16
页 |
· 双波段红外敏感器室内半实物仿真系统框图及各部分功能简介 | 第13-14
页 |
· 红外敏感器半实物仿真硬件子系统 | 第14-16
页 |
· 小节 | 第16-17
页 |
第三章 USB2.0 通信协议 | 第17-25
页 |
· 引言 | 第17
页 |
· USB 的数据流模型 | 第17-20
页 |
· USB 的总线拓朴结构 | 第17-18
页 |
· USB 通信流 | 第18-20
页 |
· USB 的通信协议 | 第20-24
页 |
· 信息包 | 第20-22
页 |
· 常用的几种包格式 | 第22-23
页 |
· 事务处理 | 第23-24
页 |
· 小结 | 第24-25
页 |
第四章 数据传输和采集系统的硬件实现 | 第25-39
页 |
· USB2.0 接口芯片CY7C68013 简介 | 第25-30
页 |
· CY7C68013 芯片的基本特点 | 第25-26
页 |
· CY7C68013 的增强型8051 处理器 | 第26
页 |
· CY7C68013 的端点及对端点缓冲区的存取 | 第26-27
页 |
· CY7C68013 的自动指针 | 第27-28
页 |
· CY7C68013 的唤醒机制 | 第28
页 |
· CY7C68013 的枚举和再枚举 | 第28-29
页 |
· CY7C68013 的三种接口模式 | 第29-30
页 |
· 数据传输和采集系统的硬件实现原理 | 第30-37
页 |
· 数据传输和采集系统的硬件实现框图 | 第30-31
页 |
· 数据传输和采集系统的功能描述 | 第31-33
页 |
· CY7C68013 和FPGA 关于数据传输和采集的协议 | 第33-35
页 |
· A/D 转换器AD9225 与宽带放大器AD8138 简介 | 第35-36
页 |
· D/A 转换器DAC7541 与宽带放大器AD712 简介 | 第36
页 |
· 五路直流电压采集电路 | 第36-37
页 |
· 电源电路 | 第37
页 |
· 小结 | 第37-39
页 |
第五章 数据传输和采集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39-55
页 |
· FPGA 的配置过程 | 第39-43
页 |
· FPGA 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时序 | 第39-40
页 |
· FPGA 的配置电路和原理 | 第40-41
页 |
· FPGA 的配置过程软件实现 | 第41-43
页 |
·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方案 | 第43-45
页 |
· I/O 模式下固件程序设计 | 第45-48
页 |
· 系统全局变量的定义 | 第45-46
页 |
· 主程序函数main() | 第46-47
页 |
· 初始化函数TD_Init() | 第47
页 |
· 用户功能函数TD_Poll() | 第47-48
页 |
·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第48-49
页 |
· 数据传输与采集功能测试 | 第49-51
页 |
· 数据传输验证 | 第49-50
页 |
· 数据采集验证 | 第50-51
页 |
· 后期工作 | 第51-53
页 |
· CY7C68013 的Slave FIFO 模式 | 第51
页 |
· Slave FIFO 模式下相关寄存器介绍 | 第51-52
页 |
· Slave FIFO 模式硬件设计框图及工作原理 | 第52-53
页 |
· 软、硬件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53-54
页 |
· 小结 | 第54-55
页 |
第六章 总结与改进 | 第55-57
页 |
· 总结 | 第55
页 |
· 改进的建议 | 第55-57
页 |
致谢 | 第57-59
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
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63-65
页 |
附录1 数据采集电路原理 | 第65-66
页 |
附录2 SLAVE FIFO 模式下CY7C68013 的端口设置 | 第66
页 |